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全链条展现中国科创潜力

上海科技报
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
收藏

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从未来产业到创新城市,2023浦江创新论坛9月9日发布六项重磅研究报告。这六大报告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业组织等多方携手共同调研、撰写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创新链的实力和潜力。

《8年π指数分析报告》《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

生命科学增速全球第一,绿色技术愈发多样化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健康科技智库)发布的《从π指数看中国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的发展——8年π指数分析报告(2016-2023)》显示,全球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在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的增长尤其突出,自2018年每年发文量及π因子快速增长,增速全球第一。

π指数是依托现存评价指标和领域特点,并立足同行评议、论文影响力、作者贡献度等定性定量指标所建立的算法模型,构建的具有领域特色的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产出评价指数,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发布8年(2016-2023),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内科研机构的科研产出数量、质量和贡献,为科研评估和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此次《8年π指数分析报告》以122种期刊8年近40万篇研究型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全球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不同国家和机构的发展趋势。从全球TOP500机构π8分型来看,中国持续快速成长型机构数占比全球领先,其中中国科学院领跑持续快速成长型机构,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也在波动中快速增长;中国TOP100机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城市群,其年度发文量、每年π因子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快速成长型机构最多,8年发文总量连续第一,京津冀每年π因子连续8年位居国内领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持续快速成长。

双碳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绿色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由科技部发布的《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收录了6个领域85项技术,涵盖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土壤及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监控以及节能减排与低碳等领域。

《目录》旨在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落实《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速绿色低碳技术升级。《目录》中的技术成果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具有减污降碳效果明显、技术知识产权明晰、技术风险可控和创新性突出的特点。同时,这些技术的研发成果也呈现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药剂等多样化的特点,可为当前和未来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碳减排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2》

中国发力五大未来产业,上海金融转向科创赛道

类脑芯片、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绿色制氢和区块链,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编撰的《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预测,未来产业创新将聚焦这5大前沿领域。

《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指出,类脑芯片处于AI产业的最上游,是AI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锋,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技术,但目前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中国类脑芯片的论文和专利在数量上均居全球首位,但论文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质量较低,专利技术则侧重于应用研究,基础材料、器件、架构电路和算法等方面的研发还需要加强。

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是量子信息领域目前的三大关注焦点。其中,样机研发与性能提升是实现量子计算潜力的核心,超导和离子阱技术路线持续领跑,硬件技术仍处于多种方案并存发展阶段;量子通信的未来方向是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存储中继和转换等关键技术构建量子信息网络;量子测量的原子钟、重力仪、磁力计、光量子雷达等多类型产品已逐步走进商业应用。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上游工具层是合成生物学技术体系中的基础和关键,竞争壁垒较高。中游数字化、AI化对于实现对生命系统的理性设计至关重要,技术创新难度均较大。解决规模化生产难题是合成生物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必由之路,目前产业化能力不足。中国在全球位于第二梯队,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学术合作圈。

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是绿色制氢的研发重点,但依然充满挑战。中国在该领域有较多科技成果,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难度较高。

区块链已经在金融、物流运输、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认知的提升,预计将有更多行业开始探索和采用。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均居全球领先水平,而且企业参与度相当高。

高科技产业的孕育和成长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撑。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2》显示,上海科技金融生态逐步完善,间接融资结构持续优化,股权投资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科创作用凸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效应日益增强。2022年上海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创新科技信贷产品,优化“履约贷”“高企贷”“小巨人信用贷”,推广“科创助力贷”。受资管新规和疫情影响,2022年上海市股权投资市场规模同比呈现一定程度下滑,但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投资针对性增强。2022年上海企业在境内外市场首发上市共49家,其中在科创板上市19家,达总数38.8%,投向科创的氛围更为浓厚。

《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

《2022全球热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报告》

科学家“理想之城”和科创之城排名,上海名列前茅

正在致力于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在全球居于怎样的地位?在科学家心里又又怎样的认知?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完成的《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显示,上海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中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的“理想之城”第4位;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和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2022全球热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在全球20座主要城市的科创能力指数排名上,位居第6位。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邀请了通过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邀请了分布在全球主要城市中的一线科学家们对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满意程度进行主观评价,总结出科学家们心目中最为适合开展创新、发展事业和培育人才的“理想之城”。《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显示,新加坡、深圳、波士顿、上海、纽约分别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中教育、科技、人才综合发展的“理想之城”前五位,而深圳则成为令全球创新人才最为向往的“理想之城”。

该报告还指出,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在原始创新能力上仍然有显著不足。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北上深在提出科学新问题,开拓科研新领域方面获得的评价显著低于纽约、新加坡。在应用研究领域,深圳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引领新需求和新体验的能力得到了科学家们较高的评价,但北京和上海评分较低。特别是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体现出开创性不足的明显问题,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引起重视。

《2022全球热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报告》选取了全球20个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市进行比较。该报告显示,上海科创能力指数排名再进一步,从2021年的第7位提升到2022年的第6位。北京、波士顿、纽约、旧金山、伦敦排在上海之前,分居1-5位。该报告同时指出,上海的科研人员活跃度高,科研人数增长最快,高科技企业数量也有高速增长。但上海的科研产出质量和专利质量,以及国际合作程度还有待提升。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
贡士级
2023-11-25
任梦涵之
庶吉士级
双碳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绿色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由科技部发布的《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收录了6个领域85项技术,涵盖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土壤及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监控以及节能减排与低碳等领域。
2023-09-20
任梦涵之
庶吉士级
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是量子信息领域目前的三大关注焦点。其中,样机研发与性能提升是实现量子计算潜力的核心,超导和离子阱技术路线持续领跑,硬件技术仍处于多种方案并存发展阶段;量子通信的未来方向是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存储中继和转换等关键技术构建量子信息网络;量子测量的原子钟、重力仪、磁力计、光量子雷达等多类型产品已逐步走进商业应用。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