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英博物馆陷入被盗丑闻
馆内约2000件文物丢失或被盗
这一事件将其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而在此之前
它一直因馆藏的不正当来源而饱受诟病
在失盗丑闻爆出后不久
有国内博主发布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短片
仅一分钟预告就收获了300多万观看量
该片采取拟人手法
讲述了中国文物出逃寻乡的故事
而就在今年5月
大英博物馆发起了
全球首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的策展
“晚清百态”
不少中国游客参观时
深感震撼与悲愤
流失于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
是中华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然而,追索之路也一直充满了曲折和荆棘
本期,我们就来一起聊聊
文物追索那些事~
01.是“晚清百态”,也是掠夺旧态
“晚清百态”展览,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1759年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其最为出名的是东方馆和埃及馆,而这两馆中的展品几乎都是通过掠夺和贩卖得来的。
大英博物馆
今年5月起,大英博物馆发起了全球首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的策展。
展览的19世纪指向一个动荡却也创造非凡的时代——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之局,在不断的民间起义和对外战争之后,清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声中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专制也就此终结。
大英博物馆历时4年筹备全球首个涵盖整个19世纪中国的大型特展,由来自14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通力合作完成。图为清《陆禧甫夫人像》,也是本次展览的海报封面。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展览名为“晚清百态”(China’s hidden century),在牛津英文词典中,“hidden”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被隐藏起来,不在视线范围内;二是指无法被看见。
每十年左右,大英博物馆就会推出一次划时代的中国文化大展,而展览中往往都会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头:“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图为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其标示了清代行政区和重要山川,不过面积、位置未依据真实情况,某种程度反映了清代人对世界的认识。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此次共展出300件来自不同博物馆、藏家的19世纪中国书画与物品,围绕宫廷、军事、文艺、风尚、贸易、世变六大主题,探讨了19世纪的中国人物和社会百态。
由于女性常被文献记载排除在外,或因丈夫或儿子的名气而“附属”出名,这次展览聚焦在种类非常丰富的与女性相关的物品,比如首饰、服饰、画作等。
图为《点石斋画报》中的《裙钗大会》商议建立女子学堂的聚会。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这创造了去讲述她们的故事的机会——观众会在展览中遇到不同的19世纪女性角色,如宫廷女性、舞蹈家、家庭主妇、牙医、革命者等。
图为点翠装饰,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图为梅花纹累丝指甲套,是清代贵族妇女用来保护长指甲的。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然而,自该展览展出以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很多人认为这次展览只是英国视野里的晚清,从另一个角度淡化了英国曾经疯狂掠夺殖民地与霸权侵略的历史。
图为《南京条约》原件,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图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而大英博物馆也的确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中国文物约2.3万件。
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景泰蓝、清代颜色釉瓷……几乎囊括所有文物类别,跨越整个中国历史。
大英博物馆
加上后来失窃丑闻爆出,一波又一波浩大声讨从全球各地席卷而来。文物原籍国纷纷加紧步伐,开展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
据报道,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文物的主要依据是英国议会1963年修订的《大英博物馆法》,该法基本上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
由此可见,追索文物之路漫长而艰辛……
02.追索流失文物为何那么难?
圆明园
百余年来,大量中国文物因为战争掠夺、盗掘、走私、不正当贸易等不法途径流失海外。如今,这些文物多数收藏在公、私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的手中。
图为中国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五牛图》(局部),其在八国联军侵华中被掠夺到国外,后经拍卖回归中国。图源故宫博物院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另一组数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收藏有中国文物约167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则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图源人民网
以上两组数据交叉印证了一个事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巨大,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种类,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画、漆器、雕塑、典籍等,主要分布在欧美和日本。
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其中包括《五牛图》、圆明园青铜“虎鎣”、“方罍之王”皿方罍等。
图为从海外归来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虎鎣”
图源央视网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埃及等国共计向中国返还13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包括邓峪石塔塔身、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
图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图源中新网
其中,意大利政府向中国返还796件文物艺术品,美国返还361件(套)文物艺术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8件)从日本追索回国。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是在近代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文物的回归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几代人的努力,追索文物的手段、方式各不相同,共性则在于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外交、执法合作等手段,在文物现持有人或现所在国的配合下,实现文物返还。
遗憾的是,与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文物仍是沧海一粟。
关于流失文物追索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国际公约不利于历史文物返还。一方面,相关领域国际公约和规则均由欧美于20世纪中后期主导制定,突出“法不溯及既往”,使流失国无法用于追索签约前流失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相关欧美国家多不签约,致使受害国提出追索诉讼后,只能依据欧美的国内法审判。
图源CCTV4中文国际新闻截图
二是中国需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中,须积极与同中国命运相似的文明古国及国际社会开展深层次交流,加强在规则和议题制定领域的群体性发声。
三是文物流入国正在形成“拒还联盟”。面对亚非拉文明古国分别呼吁有关国家归还被掠夺历史文物,西方十余家主要博物馆于2002年发表《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抛出“文物国际主义”概念,试图影响国际舆论和立法进程,永久霸占他国珍贵文物。
德国七家博物馆正与中方合作研究义和团运动后走私出中国文物的归还问题。今年3月研讨会参与者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观看可能被掠夺的作品。图源环球网
四是历史文物流失和返还的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掠夺霸占他国和他人珍贵文物显然有违道德。德国和法国为服务其外交政策作出过一些姿态:德国近年向贝宁归还百余件青铜器文物;法国向贝宁返还了1892年掠夺的文物,并于近期由议会通过纳粹掠夺获得文物返还法案,批准政府将国家博物馆十余件藏品返还原属国家。
图为贝宁王国青铜雕刻“奥巴奥霍布阿”(Oba Orhogbua)。图源英国伦敦霍尼曼博物馆官网
反观亚洲,在今年的4月20日,日本民间组织“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要求日本政府主动归还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掠夺至日本的中国文物,但是日本官方仍没有任何反思殖民历史和返还掠夺文物的实践。
图为“要求返还掳日中国文物紧急集会”现场。图源环球网
文物流失,中国绝非孤例,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国家面临同样的追索困境。可无论如何,包括中国在内的流失文物原属国家都没有放弃过,这条路虽然难踏,但我们始终在往前走。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