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地震,其余震在数十天后依然强烈且频繁,地震带来了数万人伤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2月23日,塔吉克斯坦也发生了7.2级地震,震源距中国边境仅有约82千米。
频繁发生的大地震让一些人开始担忧地震灾害问题,同时也再次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地震可以预测吗?
土耳其-叙利亚地震部分照片
(图片来源:wikipedia)
首先要回答的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地震预测是不现实的。不过,科学家们正在探索预测地震的各种方法,其中很多人认为对慢地震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预测地震。
一、什么是慢地震?
地震是由地层中断层的突然破裂或移动导致的。在目前的板块理论中,整个地球地表的坚硬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成15个主要板块以及更多次要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地幔物质之上,随着地幔物质的运动而运动,就好像漂浮在水面的木板一样。
这些板块运动时会相互碰撞或分离,无论是碰撞或分离都会给板块边界处带来巨大的压力或拉力,一般将其称为应力,应力也会传导到板块内部,从而让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岩层破裂形成断层,多个巨大的断层还会组成断裂带。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的发源地了。
板块边界处往往受到巨大应力,因而成为地震的发源地
(图片来源:USGS)
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在平时,由于断层面上摩擦力巨大,以及断层上存在的凹凸体等,将两侧的断盘牢牢锁住。板块运动传来的巨大能量会被断层两侧的岩层通过变形吸收,这种变形被称为应变——是的,如果从宏观来看,坚硬的岩层其实和硬质的巨大弹簧没有区别,它们也会拉长、缩短和弯曲,能量就储存在地层的应变中。
一旦能量储存超过临界值,断层就会突然快速滑动,在滑动过程中,断面两侧的断盘中的变形就会恢复变成未变形的状态,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弯曲的弹簧被释放了,它自然就会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被传导到地面上,造成了地面的震动,由此引发地震,这就是地震起源的弹性回跳假说。
地震起源的弹性回跳假说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普通地震的本质就是地震断层面的快速扩展,大约为2-3千米/秒。所谓地震断层面的扩展速度很好理解,我们假定断层面的破裂始于一个点,这种破裂状态向前传播,导致断层面的其他部分也开始破裂,这个传导的速度就被称为断层面的扩展速度。
而一个大地震的断层面的破裂长度往往超过数十乃至数百千米,比如这次土耳其地震的破裂断层的总长度就超过了360千米。用这个长度除以扩展速度,就是地震的“震源持续时间”,一般来讲,普通地震的震源持续时间很短,仅有十几秒到两百秒左右。
本次土耳其地震中第一次大地震的地震烈度图
图中红线处可以近似认为就是断层破裂的长度
(图片来源:Wikipedia)
2008年汶川地震中,断层破裂带在地面的投影
可以看到这一地震的断层破裂长度也很长,算下来超过300千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但是如果一个断层的扩展速度非常慢,比如只有3米/秒,甚至0.3米/秒或更低的时候,在断层破裂长度不变的时候,它们最终释放的能量与普通地震相差无几,但由于断层扩展速度变慢,导致这种地震不仅人类无法感知,就连目前最先进的地震仪也很难测量出来,这种地震就被称为慢地震。
二、为什么会发生慢地震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原因:温度、水、岩石本身的性质和周围的压力。
要说明白这几个原因,我们需要先复习一下初中物理中学到的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把一个滑块放在平面上,用水平方向的力拉动滑块,起初,滑块不会移动,但随着拉力增大,滑块会突然移动起来。这是因为滑块受到摩擦阻力,而且在滑块未移动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其大小与静摩擦系数有关),当滑块移动时则会受到动摩擦力(其大小与动摩擦系数有关)。
滑块实验示意图(上)
以及滑块实验中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变化情况(下)
(图片来源:上图为作者自制,下图来自Wikipedia)
在初中物理中,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都是固定的,因为物理中滑块与平面处于理想状态,它们充分接触了,因此摩擦系数固定。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摩擦系数并不固定,因为两个物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充分接触,它们之间的接触面总是凹凸不平的,因此真实接触面积可能最多只有总面积的10%,而接触面积会随着条件改变而变化,因此摩擦系数μ总是变化的。
对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的三维模拟,可以看到二者表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因此真实接触面积并不大
(图片来源:wikipedia)
科学家对动摩擦系数研究后给出了一个经验公式:
μ0是以V0滑动时候的摩擦系数,可以测出来,a-b则代表物体的性质,因为有时候物体的摩擦系数会随着滑动速率增加而减少,换句话说,相对运动的速度越快,摩擦越小(这叫速度弱化),比如花岗岩,这时候a-b<0。而有时候物体的摩擦系数会随着滑动速率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运动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这叫速度强化),比如饱水粘土,这时候a-b>0。而a-b=0则是二者的过渡区。
而无论是温度、水还是岩石本身的性质以及周围的压力都会影响a-b的值。比如,当温度大于300℃时,岩石之间的摩擦力就会急剧减小;当矿物饱水的话,就会变得柔软,由此导致矿物之间摩擦力减小;有时候岩石饱水,也更容易破裂。
但是有时候却会发生相反的情况——水中溶解的硅元素会在岩石狭小缝隙处生长,填满缝隙,导致岩石摩擦力增加;同时,周围的压力也能影响岩石的真实接触面积,以及岩石本身的性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上述条件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某一地的岩层摩擦力发生改变。
由于温度、水、压力等一系列的影响,
会导致在俯冲带附近出现如上图所示的情况:
在浅层(A-B)以稳定滑动为主,也就是a-b>0;
在中间层(B-C)是地震发生带,也就是a-b<0;
在深层(C-D)以稳定滑动为主 ,也就是a-b>0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当某一断层是速度弱化区时,滑动一旦产生,摩擦力就会变小,且滑动越大,摩擦力越小,结果就是这一区域的岩层一旦开始滑动,断层滑动面就会急剧扩大,地震就产生了。
而若是某一断层处于速度强化区时,随着滑动增加,摩擦力会增加,最终滑动和摩擦力达到平衡状态,这一区域处于持续的缓慢滑动中,这就是慢地震。
三、为什么说慢地震有助于地震预测?
因为根据研究,在普通地震发生之前,一般都会发生慢地震。
有科学家用花岗岩(代表a-b<0的区域)做了一个滑动实验,发现在花岗岩中,慢地震其实也是地震过程的一部分:
切割出长度6cm,宽度为3cm的立方体花岗岩,3个块体水平放置,对两侧的块体沿着水平方向施加压力,使其夹住中间的块体,然后给中间的块体施加一个推动的力量,中间的块体先是纹丝不动,但当推力增加超过某一界限时,中间的块体会缓慢地开始滑动,然后很快地加速,最后发生了错动。
很明显,纹丝不动代表了未发生地震的情况,缓慢地开始滑动代表了慢地震的情况,很快的加速则代表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
用花岗岩做滑动实验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有科学家也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了a-b=0的过渡带的情况,具体是以俯冲带为对象,将俯冲带0-30km深度的断层上盘区域设定为a-b<0区域,30km左右为过渡带区域,断层的下盘以正常的板块俯冲速度运动。
结果发现,当上盘接近应变的临界点时,在过渡带的某处慢地震会多次发生和停止,最终,一个慢地震冲入浅部的断层上盘区域,引发大地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还有科学家研究了在a-b>0的区域中地震发生的情况,在这一区域内,由于摩擦力随速度增加,因此二者会达到平衡,所以最终这一区域会处在缓慢滑动过程中。但在这种区域内可能会存在凹凸体,这些凹凸体是a-b<0的,随着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最终将凹凸体卷入其中,随着凹凸体内会不断积累应变,同时也不断有慢地震侵入凹凸体中,最终凹凸体断裂,于是地震也发生了。
凹凸体在真实条件下也是存在的
图中即为日本东北区域的凹凸体分布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总结一下就是,在这些实验的情况中,普通地震发生之前,均有慢地震的发生。所以如果对慢地震进行仔细研究,了解了各地慢地震的波形特点及其历史特征,可能就有助于进行大地震的预测。但是,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现有的地震仪很难识别慢地震。
四、为什么慢地震难以识别?
人类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地震以及地震波,并在19世纪末期设计出了能记录地震波的地震仪,自此以后一直到现代,人类记录并研究地震波有近200年的时间,但却一直没能发现慢地震的存在,这是因为慢地震的地震波周期很长,普通地震仪难以发现。
如前文所述,普通地震发生时,断层破裂面的扩展速度极快,因此震源持续时间很短,这反映在地震波的形态上就是持续时间很短的波动,而慢地震的断层破裂面的扩展速度很慢,因此其波动持续时间很长,且波动很小。
普通地震地震波波形(a)到慢地震地震波波形(e)对比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而我们所说的地震仪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简单来说就相当于一架单摆,摆末端是一支铅笔,单摆会随着地震的震动而左右摇晃,同时,铅笔也会随之摆动。在铅笔之下有一个纸卷,纸卷匀速运动(因为速度已知,纸卷长度也已知,所以时间也是已知的),那么在纸卷上就会记录下地震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在普通地震下,单摆的摆动很剧烈,但是在慢地震下,由于地球震动速度很慢,单摆压根反应不过来,所以在纸上记录下的几乎是一条直线。我们用手就能复制这个实验:用手拿一个单摆,快速摆动手,单摆会剧烈摆动,这是普通地震的情况;若是极为缓慢地左右移动手,会发现单摆根本不动,这就是慢地震的情况。
普通地震(a)就如同拿着单摆快速摆动,地震仪会记下剧烈的地震波;
而慢地震(b)就如同拿着单摆缓慢左右移动手,地震仪记下的就几乎是直线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正是因为慢地震的这种特点,所以一直到2000年之前,科学家都并不了解慢地震,直到2001年以后,随着环太平洋俯冲带一系列慢地震的发现,慢地震的研究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虽然目前的地震仪精度越来越高,但是这些地震仪本身并不是为慢地震测量而设计的,目前的绝大部分地震仪,都只能观测持续时间200秒以下的地震波,超过这一时间就精度大大下降,而慢地震的地震波持续时长往往长达数千秒甚至数天。
典型的普通地震波,可以看到其持续时间基本上以秒为单位(横坐标)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且,慢地震的地震波常常被噪音覆盖。在自然界中,地球的自由振荡、台风等多种事件均能导致地震仪中出现低频长周期信号,这些信号在以往会被认为是噪音而被剔除掉,但如果考虑到慢地震也会引起此种信号,那么如何从种种噪音中识别慢地震的地震波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随着科技进步,有些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滤波,有些科学家正在考虑设计新的监测设备并且建设更多监测台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慢地震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或许到那时,我们就能够实现对地震的预测了。
参考文献:
[1](美)塞思·斯坦,(美)迈克尔·维瑟逊著. 地震学、震源及地球结构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03.
[2] 王卫民, 赵连锋, 李娟, 等. 四川汶川 8.0 级地震震源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5): 1403-1410.
[3] (日)川崎一郎著 陈会忠等译.何谓慢地震:探索巨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3.
[4] 周聪. 地震前兆性慢滑移事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DOI:10.27489/d.
作者:地星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