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 曾说: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本质?
日前,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做一名纯粹的医生”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学人文学院等5名专家分享了,在如今大环境下,如何做一名纯粹医生的个人感悟!
医者纯粹与利他快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王一方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心扉,波及每一个社会细胞,大到国家层面的组织动员,小到个体层面的应对,无论宏观、中观、微观,都凸显出人道的力量、人性的光辉。
道德升华的核心是纯粹与利他。抗疫精神中,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利他和纯粹,抗疫当中,我们用这两个大写的支撑,将人性光芒闪耀出来。
毛泽东同志称白求恩是“一个纯粹的人”,这是对白求恩富有个性的刻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阐释医者“纯粹”的内涵:神圣感、敬畏感、悲悯感,使命感以及平衡感。白求恩牺牲时,曾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封信,提及他在中国的600多天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在中国的战场上,白求恩曾一次接连做了 115台手术,因为这是他真心想做的事,他就不苦不累,才会有幸福感,这就是利他快感。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也有几个特别体现“利他”的方面。例如,危症床前的医者共情,护理之外的医护料理,技术之外的人文关怀,救治之外的心灵拯救,无所不包,身心社灵,面面俱到。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北京协和医院 余可谊
如何做一名纯粹的医生?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是很多青年医生萦绕心头的困惑,也是时代浪潮下的挣扎与思考。
选择了医生,也就选择了奋斗一生。
身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拥有无限可能,它不再是虚拟世界,而是真实世界。作为青年医生,我们在网络上更具优势。在互联网各大平台的加持下,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累经验和患者,打造个人品牌。但切忌操之过急,人生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是规律,也是风景。
青年医生纵然有很多困惑,但我们同样也有很多榜样,如细菌室的福尔摩斯王澎医生、“疫”战到底的杜斌医生以及创立西藏首个风湿免疫科的周南医生。其中,放弃协和去西藏、扎根十年促边疆医学发展的周南医生令我印象深刻。她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届毕业典发言中提到:“作为医生,应做到自律、谦卑、勇敢和保持善良。”三言两句概括出医者真谛。她是医者楷模,值得我们不断地铭记和怀念。
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如何追求纯粹?行胜于言,我们还需要很多定力与思考。在此之前,我们应饱怀感恩之心,追求卓越,富有远见,勇于担当,在成为好医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当医生也是一种信仰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尹梅
在所有职业中,医生是最无法速成的职业,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职业,更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当医生是一种职业,但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信仰。作为一名“纯粹”的医者,我认为需要三“心”。
首先,心地善良。郎景和院士曾有一句名言——医生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关爱需要善良之心,是和谐沟通的基点。
第二,心路清晰。医者要具备从繁杂现象中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需要心路清晰。
第三,心灵平静。日常工作中,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遭遇各种各样难处之人,当你以善良之心去对待每一名患者的时候,未必一定能换得本应有的信任和肯定,此时,心灵平静才能应万变。
同时,纯粹的医生只以帮助患者为幸福感、以不佳的医疗效果为内疚感,此之谓“二感”。
“三心”和“二感”,就是我们理解的医者“纯粹”。
我发现,年龄在40岁以上的医生,更容易接近或成为纯粹的医者。也许,这是因为40岁的医者,大多经历过从医最初的心境波动期,他们的心大多已经慢慢沉淀下去,距离纯粹医者的精神境界则更近一步。而作为年轻的医生,他们可能大多还在从医的摸索阶段、适应阶段,甚至还处于为维持生存而从医的状态,他们距离纯粹的医者似乎遥远一些。
这是我们对医者执业心境的一种探讨角度。
作为纯粹医者,既要有治疗能力,还要有关怀能力,这离不开4个词:沟通、协助、尊重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利益回报,那一定得到了等值的精神回报,而精神回报将是我们离纯粹的医者更进一步的途径和目标。
几滴海水脏了,但海洋依然清澈张强医生集团 张强
无人文不医疗。医学人文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因此,各大医院经常举办医学人文培训,究其根本,其内容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以人为中心”是医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属性的必然要求,也奠定了医学的人文基础。
二是哲学思考能力。当我们跳出医生的固定思维,以一个全新角度来审视和思考未知的问题时,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三是学习美学。美学与观察紧密相连,当我们学会观察细节,会发现工作还有很多可完善之处。
四是了解历史。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人文历史,还包括医学发展史。
五是情绪管理。只有医生身心愉悦,才能为患者创造放松的就诊氛围,这也是新时代对医生的新要求。
六是共情能力。提高共情能力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如今有很多医生,医术精湛,但开口即医学术语,患者听不懂、抓不住,怎么构建和谐医患?因此,我们要学会将专业知识融合到日常交流语言中,设身处地地体会患者。
纵有诸多不足,但医学依旧稳步发展。正如圣雄甘地所说:“人文就是一个海洋,即使有几滴海水是脏的,但海洋依然清澈。”
我心中的“纯粹”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陈大进
从希波克拉底在大瘟疫期间造访雅典的行动中,从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我看到了“纯粹”医生的样子。从伍连德、白求恩、林巧稚、钟南山等医学大家的身上,我看到了“纯粹”医生的样子。
今年,从一支支抗击疫情的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的协作中,我看到了“纯粹”医生的样子。他们医德高尚、医格正气、医术精湛,拥有科学脑、工匠手、人文心,是我心中“纯粹”医者的样子。
作为青年医生,对于纯粹医者的理解和践行,是行医不仅仅是治病,还是人文关怀,有一种良知与良心,有一种恻隐之心,更要有一种家国情怀。我觉得,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在于医生职业内涵的培养。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应当引起社会关注。
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莫顿·亨特所说,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看好每一名患者,开好每一个刀,缝好每一根血管,与患者做好每一句沟通,注重好每一个细节,青年医生应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良好心态,我相信,经过这样的淬炼,我们将离“纯粹医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