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依托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科普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长期致力于提升科普队伍专业素质和市民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振兴。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已形成了科普资源丰富、科普人员合理、科普形式多样的科普基地,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科普成绩斐然,该团队被认定为2023年度“典赞·科普重庆”科普团队。
“叔叔阿姨们出去钓鱼一定要远离电线,如果看见电线掉在地上一定要立刻停止走动,不要靠近,要及时打电话报告居委会说明可能有触电危险……”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老师张巧明抛开复杂的物理原理,从身边事说起,为居民送去科普知识。
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长期坚持以“科普体验营”“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和“科普三下乡”等形式开展科普培训和推广活动。这些科普体验活动特色鲜明,主要采用“演示+体验”的形式,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切身体验科学的奥秘,在体验中学习科学、传播科学。
目前,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已形成了以19名专业教师和3名思政教师为导师,3名知名校内外科普专家为顾问,以44名本科生科普志愿者为骨干,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普队伍,在科普教育和培训、科普作品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近3年,科普基地共开展30多场各类大型科普体验活动。目前,该团队的科普体验活动在重庆市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了西南大学的一张科普名片。
除了线下科普活动之外,该团队还积极打造线上科普平台——“西大科普空间站”微信公众号。该平台包括“头脑风暴”“眼见为实”“几分科幻”及“柴米油盐”等版块,内容既贴近日常生活,又能抓住时事热点中的精髓。
西南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利用线上科普平台,通过创新性的开发与传播可视化产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弘扬正确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近3年,“西大科普空间站”公众号共推出原创科普推文55篇和原创科普视频15项,推文阅读总量达到22000次。
公众号发布的科普文章受到了一致好评,如:弘扬西南大学科学家精神的“H5赛先生系列”获得了西南大学校园网报道;日常生活中所用物理知识的原创推文《鸡蛋不好剥?就过冷水?》获得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平台的转载等。
近年来,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依托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学科优势和专业师资,以国家级物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重庆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致力于创新科学实验内容、研发原创科普作品,并在传统科普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努力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等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科普基地以学生的参赛作品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普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
多年来,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共开发原创性科普展品100余台,并取得20多项专利,科普基地开发的《如何将果园变成电厂》作品获2019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三等奖,《天问》获2021年重庆市北碚区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和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被中香炉——文物中的物理》《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和《多功能气体放电演示》分别获第二届全国物理科普大会“科学三分钟——物理科普讲解视频展演活动”二等奖,优秀奖和“讲台上的发明家——自制物理科普展教具展演活动”三等奖各1项。
西南大学科普空间站科普团队将继续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