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与艺术如何@未来? 这场活动带你探索新时代语境下的科艺融合

浙江都市快报
原创
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精神。@浙江科普,与科学与未来共生长。
收藏

杭州亚运的序幕已经拉开,各国健儿们正上演着激烈的竞技角逐,与此同时,蕴含在亚运中的科技和艺术,也有着属于这个新时代的表达。

“心心相融,@未来”(“Heart to Heart, @Future”)在亚运理念的倡导下,浙江美术馆策划的“博弈论:亚运竞技主题数字艺术展”正在火热开展。展览以“博弈论”概念下人类与智能技术/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从数字艺术创作表现的视角考察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存在现状与未来可能。

照片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当数字艺术与智能科技互为表里,一颗名为“科艺融合”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浙江省科技馆最新一期的“科学有观”活动《数智之下 艺术之上》就来到了浙江省美术馆,着眼于跨学科创新转化,发掘亚运竞技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文化意义。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表达

活动一开始,浙江省科技馆的表演团队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应景的科普剧表演——《我和亚运有个约会》。表演从北京亚运和杭州亚运两代志愿者的故事说起,带着观众从亚运会这面“镜子”中,感受中国的崛起、科技的进步。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向大家阐述了这个展览的内涵,“‘博弈论’源于围棋思维,它是一个非常东方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等等”,“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向大家展示东方哲学的现代内涵,通过亚运这个载体,来展现现代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近一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高速跃迁,我们到底步入了一个怎么样的时代?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带来了《大模型时代的艺术和设计》,阐述了在自然语言大模型下艺术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孙凌云拿现在很火的chat-GPT来举例,“如今GPT的阅读量有多大,我们拿全人类所有的图书馆里,前十藏书量的图书馆,都没有达到这个量。”在他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前所未有的复杂的事情。人工智能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孙凌云举了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的一个案例,某AI绘画博主设计的人物画像所穿的一件小绿裙,直接被生产成了面向用户的商品。“传统的设计流程,仅仅是整个生产链中的一个小环节,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平台发生改变,这使得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发生改变,这必将催生出新的设计回路与设计模式。”

那么人工智能对中华传统艺术有什么启发?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克俊从传统的字体设计行业出发,讲述了《智能艺术与创新设计———智能篆刻》。如今在杭州亚运村,就有张克俊团队研发的智能篆刻系统,给各国的运动健儿带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体验。

在张克俊看来,当前的字体市场难以满足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与字体设计的融合发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我们设计字体的效率,目前有效数据表明大概可以提升30%左右的效率,未来这个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同时,人工智能还拉升了字体设计的天花板,“眼高手低”有了更积极的含义,通过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工具,我们的想象力将变得更强大,未来也会有更个性、更富表现力、更情感化的汉字呈现。

科学与艺术同频共振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话,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在圆桌环节,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克俊,就结合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展开了跨界思辨。

在应金飞看来,每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一定是跟艺术发展同步的,“我们馆里现在的这个展表达的就是东方智慧,其实所有的历史都是今天的历史,‘博弈论’讲的是科技的发展下东方人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应金飞还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展项《星星知我心》,“这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它把医学的内容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可以通过脑电波把你的情绪转变成不同星云的形象表达出来。”

对于艺术和科技的关系,孙凌云觉得当新技术带来新挑战时,设计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应对方案。“人工智能确实带来了变化,但这主要体现设计工具的改变,而艺术本身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孙凌云看来,艺术最重要的是对人有触动、有影响,而这需要艺术家自身的表达,人工智能未来只会成为一个通用的基础设计工具。

说到科学与艺术未来的发展,张克俊表示,“未来,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将在艺术、科学、工程与设计的纠缠与循环中产生。”张克俊认为,艺术把握方向,同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载体,“我们总是得先找到方向,先有艺术魅力的指引,才能更好地做到科艺融合发展。”

ABOUT.科学有观

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发展,激励引导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浙江省科技馆以社会科学传播责任为驱动,基于核心需求,打造全新科普品牌——“科学有观”。通过科学家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可亲、可敬、可感、可学习。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记者 翁丹妮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醉卧松山石
少傅级
未来,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将在艺术、科学、工程与设计的纠缠与循环中产生。
2023-09-28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09-28
刘金寿(LJS)
学士级
未来可期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