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582 篇文章
新闻回顾
近来,不少市民发现,在部分超市及便利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原来在饮品区的位置,悬挂 “红橙绿”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此举正是上海市疾控中心日前在全市开展的含糖饮料调查项目,共选取159家作为试点。旨在通过简单易懂、清晰可见的标识,提示消费者合理购买含糖饮料,提高对它的危害认知,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史与文化
提起饮料,让我思绪万千。它历史悠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自然发酵成果汁和茶水,用于解渴消暑。比如,秦汉时期,饮料除了繁多的酒与茶外,还有一种当时比较流行的饮品,即“蜜水”,就是在水中加上蜂蜜,溶解调匀后一种甘甜可口的饮品。宋朝出现了柚子茶和桂花糖水。元代出现我们熟悉的柠檬汁。蒙古人西征,在中亚时喝到了一种水,名叫“里木渴水”。他们爱上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味道,就把它回中原。这种水在当时的宫廷很受欢迎,成为忽必烈最喜欢的饮料。还有清朝的冰镇酸梅汤等。到了1886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种饮料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发展,乘坐着远洋货轮,来到了中国,它就是著名的可口可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兴起,到了现代,它又成为社交中的重要元素。尤其在某些聚会和社交场合(如逢年过节),人们喜欢一起分享快乐。饮料的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确实满足了人们不同口味的需求,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整个饮料工业的磅礴发展。与此同时,也把我国打造成含糖饮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市面上很多含糖饮料口感较好,深受儿童、青少年、成人广泛欢迎。可谁知,我们的身体也因此悄无声息埋下不少健康隐患。
不知的“真相”
含糖饮料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糖(如:果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
200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过量饮用会增加患近视、龋齿、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居民营业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从2011到2021,十年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幅达5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4亿。可见,患病人群更趋年轻化。此外,部分研究还指出,经常喝碳酸饮料可能会导致儿童骨骼发育缓慢、骨密度降低。因此,《健康中国(2019-2030)》提出“三减三健”,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建议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过25g。对于企业鼓励进行“低糖”或“无糖”的食品生产并声称。
然而不止患病,含糖饮料还有更可怕的一面。我们来看下,中国疾控中心科学家发表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Eur J Public Health)的文章,分析了1990—2019 年中国居民摄入含糖饮料引发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研究发现,三十年来,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达到4.6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95%,几乎翻了一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与应对
国外一些国家已采取财税措施保护人们免受不健康产品的影响。例如,匈牙利对高糖、高盐或高咖啡因的包装产品征税;澳大利亚对含糖饮料征收20%的额外税等。3个月前,俄罗斯开始对非酒精类含糖饮料征收消费税,每升7卢布。去年年底,新加坡对包装饮料执行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法规,要求在饮料上标上 A、B、C、D 的Nutri-Grade (营养等级)标签,以区分其含糖量和饱和脂肪百分比。因此推荐使用A—B等级的饮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会问那国内有什么应对方法?除了健康中国行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等文件也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深圳市卫健委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相关规定,于2021年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并要求大型超市、普通超市、便利店、自动售卖设备、餐饮服务场所、医疗机构及未成年人活动、教育等场所进行张贴。为居民营造健康的食物环境迈出了重要一步。
盘点饮料中的糖
多数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些喝起来不算太甜的饮料,会有什么糖呢?!不妨来研究下这张图。
饮料除了繁多的酒与茶外,还有一种当时比较流行的饮品,即“蜜水”,也就是在水中加上蜂蜜,溶解调匀后一种甘甜可口的饮品。
(原创图片,数据来源于上观新闻)
面对“甜蜜诱惑”,该怎么做
作为疾控医生,在此分享三条建议:
一是观察法。在选购饮料时,首先看营养标签。每100毫升添加糖量超过5克的,可认为是含糖饮料。如果没有标注含糖量,参考每100毫升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通常含糖量接近碳水化合物。打个比方,每100毫升中碳水化合物为6.5克,可认为其含糖量约6克。
二是检测法。有条件的话,家中可备用糖分测糖仪。有的可同时检测水果及饮料中的含糖量。至于饮料包装上标识的“零糖”、“低糖”等字眼不可全信。不妨做个小试验便知真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少喝含糖饮料多喝水。
综上,饮料是甜蜜的,它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但也是有害的,对身体的健康不容忽视。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和重视,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少买、放弃购买或选择低糖无糖饮料,也要劝阻家人或朋友。此刻,您读懂“红橙绿”标签的意义了吗?是时候,让我们和含糖饮料一起say goodbye!
作者: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魔法姐姐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