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栗 卓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耳鼻咽喉科
审核:李宏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常在脚趾间、脚后跟、脚掌等部位出现水疱、脱屑等表现,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痒。脚气是一种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所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的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除了会发生在足部外,经常挖耳,或到采耳馆“采耳”,也很容易导致耳道感染真菌,引起耳道发霉、长毛,这就是外耳道真菌病,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由真菌感染外耳道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曲霉菌、念珠菌多见。
两种疾病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但都同属真菌感染,导致很多人认为是“脚气长到耳朵里了”。
一、对耳道疾病的认识误区
1.认为耳痛、耳痒是小毛病,可以不用治疗。
有人认为这种“小毛病”就是“上火”了,吃点“去火药”就好了,实际上病情拖得越久,就越难治疗,甚至影响工作、生活的情况并不少见。
2.认为耳痛、耳痒就是发炎了,滴点药就好了。
有人认为耳痛、耳痒就是发炎了,滴点滴耳液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滴耳液有抗生素类、激素类、过氧化氢(双氧水)类等,殊不知这些滴耳液都有可能导致真菌繁殖更加迅速,从而加重病情。
二、真菌感染的原因
1.耳道狭窄
耳道弯曲过于狭窄,是耳道真菌病发病的最基本的解剖学因素,正常外耳道有两个生理弯曲,呈S形,有的人弯曲度过大,真菌感染后容易迁延不愈。
2.挖耳
很多人的钥匙串上常带一个小挖耳勺,习惯空闲时用挖耳勺掏掏耳朵,或者为了舒缓解压到非正规医疗机构采耳。实际上这是真菌感染的最常见途径,很多不正规的挖耳、采耳会导致感染真菌。如果同时有外耳道损伤,流出的液体或血液则会为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便利条件,真菌孢子、菌丝也能快速地生长和繁殖。尽管挖耳可以缓解耳闷及耳痒等症状,但也会导致鼓膜和外耳道损伤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炎症,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频繁佩戴耳机
随着城市通勤时间延长,人们佩戴耳机听音乐、听新闻和学习英语等时间等逐渐增多,更有一部分人群在睡眠时也戴着耳机,这也是导致外耳道真菌病的主要病因。
4.潮湿
北方的夏天、南方的梅雨季节、热带或亚热带等潮湿地区、频繁游泳或洗澡等长时间处于潮湿、温热的环境中,会导致外耳道也处于潮湿环境中,正常外耳道处于偏酸性环境,进水潮湿后耳道pH值随之改变,这种偏酸性环境被破坏后极易引起真菌滋生。
5.不规范用药
外耳道真菌病与急性细菌性外耳道炎有时很容易被混淆,导致部分患者连续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类滴耳液,或过量使用含激素的滴耳液反复冲洗耳道,导致症状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些不当的治疗方法会改变外耳道的内环境,不仅为真菌提供了可乘之机,还给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
6.中耳炎或者中耳炎术后
中耳炎或中耳炎术后长期流脓,经过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的患者,都有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需及时到医院做分泌物检测,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7.全身性慢性炎症及免疫低下性疾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患有免疫缺陷的人群等,也容易出现真菌感染。
三、症状特点
轻症:耳内发痒、流水、疼痛。
较重:听力下降、耳鸣、鼓膜穿孔、颅内感染。
检查时表现:外耳道有明显的灰色、白色、黑色、黄色真菌团及孢子,或粉末状、颗粒状、绒毛状、团块状真菌斑。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治疗
本病的治疗关键:尽早确诊、使用无菌器械、彻底且及时清理、局部抗真菌、足够疗程、保持耳道干燥。
1.尽早确诊
分泌物培养是确诊真菌感染的金标准。怀疑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可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耳道分泌物培养是耳道疾病的常规检查,同时可以检测感染真菌的具体类型,帮助筛选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2.使用无菌器械
需要使用按照正规医院严格要求进行灭菌的器械,保证一人一消毒,或者使用一次性的器械进行耳部检查及治疗。
3.彻底清理
由于大部分耳道真菌均发自鼓膜表面,或者鼓膜与外耳道形成的夹角处,以上两个部位在非正规医院或采耳馆均无法触及。需要到医院,在耳内窥镜下,从耳道口一直清理到鼓膜表面,彻底清理所有的可疑菌丝、团块及痂皮。通过耳内窥镜的引导,视野非常清晰,不会损伤耳道皮肤及鼓膜,还可以详细了解耳道的肿胀、充血及溃疡等情况及鼓膜情况,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变态反应,以及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局部上药时,也能让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临床治愈率创造良好条件。
4.及时清理
在局部上药期间,菌丝及痂皮都有可能同时生长,因而需要在上药期间,清除耳道分泌物后再用药,即清理了大部分真菌菌丝及孢子后让药物充分与被侵蚀的皮肤接触,不仅可尽早减轻患者耳痛、耳闷等不适症状,还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5.局部抗真菌
外耳道真菌病为浅部真菌感染,主要侵及皮肤的角质层,口服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都有较多全身不良反应。因而在治疗时一般不考虑口服抗真菌药,而是选用合适的局部外用的抗真菌药物,如派瑞松、达克宁、酮康唑、联苯苄唑等。
6.足够疗程
外耳道真菌病多见于狭窄的耳道深处,通气效果很差,真菌本身也很顽固,一旦患上本病,不易根治,且经常反复。很多人在局部上药3~4天后,症状稍有缓解,就马上停药了,然而1周左右又再次出现耳闷、耳痒、耳痛及流脓等复发的症状。因而足疗程用药,才能彻底治愈,避免复发。
7.保持干燥
真菌极容易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因此,保持耳道的干燥清洁尤为重要。游泳或洗澡后出现耳道进水,可用一次性干棉签轻轻擦干,或使用吹风机小风量吹干(风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
五、预防
不频繁佩戴耳机;不频繁挖耳及不洁采耳;不可随意使用滴耳液;耳道进水后尽快处理以保持耳道干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禁烟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