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肠道健康日 | 益生菌会让人产生依赖吗?

中国好营养
原创
做守护你健康的卫士,爱营养,享生活!
收藏

益生菌没有成瘾性也不会让人产生依赖!

1. 益生菌的历史是“清白”的

虽然“益生菌”类产品是个只有20多岁的新兴事物,但被称为益生菌的这些微生物并不“新”,从人类开始制作和食用发酵食品算起,已有几千年了。只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吃得不明不白。
300多年前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100多年前巴斯德证明是微生物把奶变成了酸奶,梅契尼科夫则指出酸奶里的微生物可能有健康益处;而把这些存在食物中并对人有好处的微生物描述为“益生菌”,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
目前对益生菌的定义是“活的、摄入足够数量时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可见,人类一直在“吃”微生物。
我们每天要“吃”很多微生物。我们的普通食物并非严格消毒灭菌的(只是控制致病菌),很多发酵食物(奶酪、酱、咸菜和低温酸奶等)在食用时依然存在大量活的微生物。这是我们“吃”微生物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说,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们,但我们并没有“成瘾”!
对于食用益生菌的人,只是相当于每天给含有100万亿微生物的肠道多送几十亿或几百亿。这些每天多吃的微生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益生菌有严格的的研究开发过程,包括严格的安全评价)的,跟食物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比,安全性更有保证。

2.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不“同意”

我们知道,益生菌主要通过跟“坏”细菌争夺“地盘”和“食物”、产生有益代谢产物,以及与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等机理发挥有益作用。这些机理,争地盘和抢食物不会成瘾;能跟“成瘾”产生联想的,是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但现有的研究,从机理并不支持这种 “成瘾”的存在。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相互作用,但尚未证实因果关系(比如,吃某种益生菌之后产生某种神经内分泌作用,而停服益生菌则作用减弱或消失)。而且这种作用强度也较低。另外,无菌动物并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神经内分泌方面的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常说的“成瘾性药物”,它在大脑有明确的受体分子,一旦进入身体会产生显著的“体感”,没有的时候则有严重的“症状”。显然,从目前已知的作用机理来看,益生菌不具备让人“成瘾”的能力。

3. 关键要看是不是“正宗”的益生菌

当然,要讨论谁的“三板斧”厉害,得先明确我们说的是不是程咬金。不然,张飞战岳飞,怎么也分不出胜负的!所以我们先要把益生菌的“户口”查清楚。
首先,通过包装和标签,搞清楚你吃的究竟是不是益生菌。我们平时所说的“益生菌”,有的属于保健食品(包装上有蓝帽子的),有的属于药品(比如那些从医院或药店开出来的“微生态制剂”),有的属于普通食品(比如大家常见的某某益生菌固体饮料)。

如果是从国外买回来的,这外国“户口”就更复杂了。比如美国,益生菌属于膳食营养补充剂。按照美国的管理制度,要生产销售一个益生菌类产品并宣称其有某种作用,是不需要向FDA进行申报审批的,备案一下就可以了。上市后,只要消费者没吃出问题,厂家就闷声发大财。
如果你吃的是“药品”,那么就要关注适应症、疗程和副作用等。最好是咨询医生后再吃;是不是有“成瘾性”,也应该咨询医生。如果你是吃的膳食补充剂,那么不用担心“成瘾性”。如果是保健食品,也没有“成瘾”的问题。
最糟糕的情况是吃了不合格的产品,甚至是病原菌污染的产品。益生菌和致病菌本质上都是微生物,有的甚至是同一种属的细菌。如果研发过程把关不严,致病菌披上了益生菌的外衣,那么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就都不奇怪了。
由此可见,重要的是搞清楚你每天在吃的“益生菌”,是不是益生菌!可能你吃的是活菌药,是保健食品,是膳食补充剂,是普通食品,甚至是哪边都不靠的非法产品。
在目前缺乏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下,建议大家特别要关注产品中益生菌的菌株。每个菌株应该有菌株号。菌株号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号,有了它随时都可以查“户口”。在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出台之前,我们还得睁大眼睛,选好自己的“益生菌”。
大家可以按照菌株号去查看,这个菌株在中国是否是可以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株之一(目前共13个);在美国,是否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GRAS名单里的菌株;在欧洲,是否在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QPS审批名单里。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

*仅限用于1岁以上幼儿的食品。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服你的话,我们进一步从“成瘾”和“依赖”本身来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是成瘾?成瘾性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产生了生理上依赖。如果某种东西会让我们成瘾,那么停止使用该物质后会产生“戒断症状”。这是成瘾的主要特点,也是与“习惯”的根本区别。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成瘾这个词,在医学上主要指药物成瘾,成瘾性药物主要是一些兴奋剂、麻醉剂、致幻剂和某些镇痛药。日常说的成瘾,比如吸烟、喝酒或者其它事物成瘾,只要没有达到病理状态,影响健康和日常生活,一般是没人计较的。
这么看来,就能理解为什么吃益生菌不会上瘾了!益生菌根本不在“瘾君子”们的朋友圈!
好吧,如果说把益生菌跟成瘾性药物相提并论有点让人难于接受,那么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益生菌会让人产生依赖吗?
其实,成瘾和依赖基本是一回事。成瘾了产生依赖,依赖到一定程度就是上瘾。依赖性是对某种事物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的现象。药物依赖性一般是指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两种。
所以,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益生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我没见过研究发现益生菌是有依赖性的。益生菌的所谓“依赖性”,即使有,那也只相当于四川人对麻辣的依赖。这样的依赖,赖一下又何妨?
最后,用一个例子来总结一下。
我们知道,益生菌在调节肠道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比如便秘,有人服用益生菌后,发现很有用,但停止服用后,作用就消失。因此担心对益生菌产生了“依赖”。
其实,除了少数病理性便秘,多数人是因为蔬菜水果吃得少、久坐、喝水少和排便不规律等所致。益生菌可能通过促进结肠发酵,增加粪便水分和增强肠道蠕动等机理,对便秘有快速改善作用。
这意味着,在这些病因不去除的情况下,一方面,益生菌可以“帮忙”,要持续使用益生菌才能维持效果;另一方面,益生菌也会很快“失效”(失效才是合理的,如果益生菌单独就能解决便秘,那反倒是需要担心了,各种泻药长期使用的副作用之一是肠麻痹!)。
总之,使用益生菌的时候,大家不必要担心什么成瘾或依赖的问题,该担心的是能不能在益生菌辅助下,通过合理膳食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健康目的!

参考文献:
[1]EFSA BIOHAZ Panel (EFSA Panel on Biological Hazards), 2013.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list of QPS biological agents intentionally added to food and feed (2013 update) [J]. EFSA Journal 2013;11(11):3449, 106 pp. doi:10.2903/j.efsa.2013.3449.
[2]Hill, C.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cope and appropriate use of the term probiotic [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1, 506–514 (2014); published online 10 June 2014; doi:10.1038/nrgastro.2014.66.
[3]Gasbarrini G et al. Probiotics Histor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6; 50:S116–S119.
[4]杨宝峰. 药理学(第八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作者:王红伟 博士 |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1-05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10-24
科普中国网友
阅。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