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是中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被誉为中国农机工业的“长子”。工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占地645.1万㎡,建筑面积18077万㎡,素有“拖拉机城”之称。该厂于1953年开始筹备,1955年动工兴建,1959年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1997年,一拖更名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50年代的一拖主要由苏联方面负责规划并提供重要机器设备工厂全部工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由苏联国家汽车拖拉机设计院承担;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负责全部工艺的施工设计,并提供德特-54型拖拉机图纸;工厂各车间建筑扩大初步设计及部分核心厂房建筑施工设计由苏联哈尔科夫农业机械设计院负责;其余项目设计由国内15个单位承担。苏联方面提供了大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和机器设备,先后派出40名专家来厂进行指导,促成了一次成功的技术转移。
1959年10月,一拖建成完整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11个基本生产车间和3个协助生产车间。全厂共有流水生产线92条,各类机器设备9691台,其中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1599台。当时的厂房都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主要构件采用预应力构件。改革开放时期新建厂房并不多,主要是将部分老厂房进行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1958年7月20日,一拖装配出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随后进行产品改造,1959年即试制成功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到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拖拉机承担了中国60%以上的机耕作业。改革开放以来,一拖从单一的履带拖拉机逐步向着多种产品方向发展,新产品包括轮式拖拉机、收割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和载重汽车等。一拖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累计生产拖拉机和其他机器装备近400万台。目前,一拖的大中小型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和保有量均列全国首位。
二、现状
一拖厂区格局保存良好,苏联援建时期建设的厂房大部分还在使用中厂区主体建筑雄伟庄重,和谐统一,立面构图对称建筑立面以红色为基调,饰面以红砖为主,色彩协调,细部装饰丰富。“苏式建筑”兼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中国工业历史上重要的遗存。另外,一拖还沿用或留存着不少建厂时装用的苏制机器设备以及上海、昆明、沈阳、大连、武汉、齐齐哈尔、无锡等地企业为一拖制造的机器设备。仅从数量来看,这些机器设备足够装备一个大车间。
厂前广场,即东方红广场,位于一拖厂区正前方,保持着建厂初期的风貌。广场以9m高的毛泽东主席站立式塑像为中心,呈清晰的对称布局,气势恢宏,时代特征鲜明。前广场作为厂区主轴线的起点,与厂区主干道相连,形成中央景观廊道,这是继承了苏式的轴线格局,可谓工业建设技术转移的典型案例。
厂区大门和厂部楼建于1956年,为多层砖混构,与厂前广场构成工厂前区。大门两侧对称分布着厂部东楼和厂部西楼,通过过街楼与大门相连接。正门檐上正中饰有党徽、镰刀、五星、旗帜、履带等元素,组成了体现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雕刻装饰。两侧办公楼为木屋架四面坡“斗篷式”顶。后来,对中街楼进行维修加固,对东西办公楼进行了原样重建,并保持了苏式建筑的风格,入口柱廊、檐口,柱头、脚线丰富,细节装饰精致。
冲压车间1956年动工兴建,1959年竣工投产。该车间在1960年扩建了西侧,1970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更名为冲压分厂。厂房同为苏式建筑风格,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柱网分布均匀,内部空间开敞,整体采用侧窗、高侧窗、屋顶矩形天窗采光。厂房东侧为砖混结构的办公楼,与工具车间西侧立面一致,沿厂内的主轴线对称分布,风格统一。冲压车间原生产履带式拖拉机的冲压件。
发动机车间与冲压车间建于同一时期,建筑立面相近,风格统一1984年更名为发动机一分厂。厂房宏大,为单层多跨厂房,内部空间功能布局清晰,操作流线明确,采用12*12m、12*18m标准化的柱网体系,设置为生产区、辅助用房和办公区。西侧为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建筑细部装饰丰富,外有装饰线脚,浮雕、檐口均有体现。发动机车间原生产54型履带拖拉机的发动机零部件247种,1958年7月制造出第一台AE-54型柴油机,作为履带拖拉机的发动机。
工具车间1955年动工兴建,1959年竣工并投入生产,1978年更名为工具处。厂房结构为单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梁、檩条、小型密肋屋面板,以及梯形钢屋架、钢结构U型天窗架的采光通风体系。苏联援建的装配车间、冲压车间、发动机车间等也基本采用相同的结构设计。厂房西侧为砖混结构的苏式办公楼,构图对称,中部为突出的二层挑高门廊。在生产初期,工具车间生产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非标准工艺装备共2.31万种。工具车间内装用着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苏制和国产机器设备,如1956年苏制机床。这个车间还包括一个以老机器设备装备的磨刀间。
装配车间最初为底盘装配车间,于1956年动工兴建,1984年更名为装配一分厂。该车间建筑巨大,其主体为9跨联布,结构北侧和南侧采用高低跨布局,分别采用6*6m、6*12m、12*12m柱网内部南侧为履带式拖拉机总装生产线旧址。除部分吊车线和设备因生产工艺而改变,其余结构均为建厂初期原物东侧砖混结构办公楼屋顶中央有苏式的装饰性塔楼。这个车间既装配履带式拖拉机的整机装配,又加工部分零部件。从1958年7月开始,大量履带拖拉机从这里下线。
迄今,车间还存留着不少苏制机床。
三、技术史价值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并成为国内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商。它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开端和国家工业化60多年的历程,在技术史与工业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苏联援建的一拖与矿山机械厂、轴承厂等大企业构成了洛阳的核心工业厂区和住宅区。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涧西苏式建筑群成为洛阳的特色建筑景观,是工业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拖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肯定。2000年,被洛阳市列入旅游景区规划,2004年列入中国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一拖的厂前广场、厂区大门和办公楼在2011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一拖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第二批),其核心物项包括办公大楼、厂前广场、厂区大门、发动机车间、冲压车间、工具车间和装配车间。
一拖非常重视自己的创业成就,在2010动工兴建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此馆汇集了国产第一代履带拖拉机、中国第一代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小型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众多有历史价值的农业机械,展示了现代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
其实,一拖留下的20世纪50年代机器设备及相关的工艺和建筑布局代表着中国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的工业化与技术发展的水平。机床等机器设备反映了20世纪中叶的苏联装备制造技术能力和中国生产配套机器产品的能力。留用至今的机床还展现出当时工业产品的高质量。颇为遗憾的是,这些重要遗产并未明确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主要物项。
在此,我们吁请政府和企业及时采用有效措施合理使用和保护一拖在20世纪50年代装用的机器设备。例如,将一个50年代建的大车间选做博物馆,收藏和展示机器设备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