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时间/杨森林曹雄历时3年联手打造《黄河宁夏水利历史文化史源探寻》第三章第四节之四

宁夏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
原创
公司是国有文化媒体企业,拥有丰富的科普宣传资源。
收藏

杨森林曹雄历时3年联手打造《黄河宁夏水利历史文化史源探寻》第三章第四节之四——宁夏黄河沿岸其他城镇

杨森林文集 2023-10-17 09:43 发表于宁夏

收录于合集#鸣沙中学447个

(一)中宁

中宁县位于宁夏中部、卫宁平原东端,地处黄河两岸,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东临吴忠红寺堡、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总面积达4226.5平方公里。东经105度26分-106度7分,北纬37度9分-37度50分之间。中宁地处银川至六盘山、银川至沙坡头两条旅游路线的交汇地带,是东西与南下的丁字路口,贯通西北的“旱码头”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中宁县是卫宁平原连环扣的下扣,西以胜金关、泉眼山与中卫相连;东以分守岭、青铜峡、吴忠衔接;南倚烟洞山、罗山与同心分界,背靠贺兰山余脉与阿拉善隔山相望,是宁夏中部的咽喉要道和物质集散中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前114)设眴卷县。划富平县以南地归安定郡管辖。安定郡辖21县,眴卷县属其中。东汉永初五年(111年),河湟西羌起义,西进河朔,迫使安定郡和北地郡内迁,眴卷县成为羌族游牧区,县的建制从此废弃。十六国时期,眴卷地区先后属于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北魏时期属薄骨律镇。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西魏在鸣沙县设县,属普乐郡。北周保定二年(562年)鸣沙升会州,州治仍在鸣沙。建德六年(577宁)改会州为鸣沙镇。隋开皇十年(590年)在黄河以北置丰安县,县治在今石空堡黄河边,属灵武郡。开皇十九年(599年),又在鸣沙设环州,同时,设鸣沙县隶属鸣沙州。大业三年(607年)废环洲,鸣沙县隶于灵武郡。唐宋元时代,中宁归属、名称屡有变动,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朱旃为庆王,鸣沙归王府卫队中护卫屯守。建文元年(1399年)设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的张义堡、威武堡以西属中卫,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城。清雍正二年(1724年)废除卫所制度,宁夏中卫改为中卫县,中宁地区属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于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代表中卫县衙管理渠口、宁安一带事务,其辖区略大于今之中宁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鉴于中卫治所,贯通整个卫宁平原,东西南北距离过长,管理税收多有不便。宁夏省政府秘书长冯延铸向宁夏省政府委员会建议:“将中卫划为两县,以黄河为界,河南增设宁安县,以宁安堡为县城。河北为中卫县,县城依旧。”9月5日,省政府原则通过分县动议后,黄河两岸分县建议因不妥,且疆域过长,被社会贤达否决。为了使山河之利由两县均沾,遂议定以山河为界,东西分治。河南以山河桥(清水河)为界,河北以胜金关为界;界西为中卫,界东为中宁——因宁安县名与黑龙江宁安县名同,遂取中卫、宁安两地首字以为新县名——中宁县治由鸣沙最终定为宁安堡[11]。中宁与中卫一样,得益于黄河自流灌溉而富足天下,七星渠、跃进渠、高干渠、固海扬水、红寺堡扬水,既给中宁肥沃的土地带来黄河水的灌溉,还给同心海源固原红寺堡等干旱地区带去了滋润。除黄河宁夏灌区已有的传统农业外,中宁枸杞更是享誉中外——具有4000年种植历史的中宁枸杞,自古就是宁夏的健康隗宝。乾隆时期的中卫知县黄恩锡在其诗作《竹枝词》中这样写道: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
绝胜瘐田岁早丰。亲串相遗各用情,
年年果实喜秋成。永康酒枣连瓶送,
蒸枣枣园夙擅名。”#### (二)青铜峡

青铜峡前身为宁朔县,当今是吴忠市下属县级市。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川陕总督年羹尧奏言:请改宁夏卫为宁夏府,其所属左(屯)卫改为宁夏县,右(屯)卫改为宁朔县,中卫改为中卫县,平罗所改为平罗县,隶属宁夏府管辖。雍正帝准奏,宁朔正式建县。县治在宁夏府城东北5里的满城(今银川兴庆区满春村),隶属于甘肃省宁夏府。县辖区东至宁夏县张政堡沟桥界5里,西至贺兰山外界70里,东南至宁朔县河岸10里,北至平罗县李刚堡界40里。辖境包括今银川市、永宁县、青铜峡市、贺兰县部分地区。府城内以今银川市兴庆区进宁街为界,府城外以汉延渠为界,以西由宁朔县管辖,以东由宁夏县管辖。清乾隆三年(1738年),因宁夏满城震毁,宁朔县治迁至府城内西大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傅维祜筹款于府城地藏庵北巷重建县衙——位置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朔方道建宁夏省后,宁朔县行政区划经过两次调整,到了民国30年(1941年)4月,宁夏政府又将宁夏、宁朔、平罗三县调整为宁朔、永宁、贺兰、平罗、惠农5县。宁朔县境域东至仁存,南至分守岭;西至今宁化、玉泉,北至宋澄。1913年,宁朔县治由曲靖堡移驻于府城西门外15里的平湖桥东南新满城——今银川市金凤区,县署设于原宁夏满营将军衙门。随后迁来迁去,县治不定。直到民国31年(1942年)秋,由兰州人高登岳奉命择地于汉坝堡北城墙外——今小坝镇建筑新县府,历时4个月建成。民国32年(1943年)春,县署移驻于小坝至今。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朔县归自治区管辖。1960年8月,自治区政府为了便于加强领导,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支援青铜峡拦河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经请示国务院批准,撤销宁朔、金积两县,成立青铜峡市,辖境面积2000平方公里。市址设在青铜峡镇。1963年6月,撤市设县,县址迁回小坝。1984年12月17日,青铜峡县撤县恢复县级市建制。2004年12月,吴忠市陈袁滩乡整建制划归青铜峡市。青铜峡作为宁夏川区中部的粮仓,得益于青铜峡水利灌溉“近水楼台先得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明代开始享誉全国的“宁夏贡米”就产自青铜峡。青铜峡高标准灌溉农田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落实优质水稻15万亩,发展优质富硒水稻8万亩,建成高产高效水稻万亩示范方3个,叶盛镇优质稻米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强镇名单。实施瓜菜产业、玉米制种扩规提档工程,种植优质瓜菜13.2万亩,玉米制种总面积达6.8万亩,农业质效进一步提升,获全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核心区之一,青铜峡拥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类工业产品达到480余种,年产铝锭42万吨、碳素制品26万吨、铝型材5000吨、水泥3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30.2万千瓦。

(三)灵武

灵武古称灵州,前文已有多处表述——战国时期为秦北地郡辖地。秦统一全国后,置富平县(今灵武市西南),灵武属其管辖。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州(因其地处河之洲,“随水上下,未尝沦没”,故名),其前身由薄骨律镇、回乐县,再为灵州治,唐太宗李世民为修民族和好曾亲临此地,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肃宗李亨于756年即位于此,遂升为大都督府。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废县,改称西平府,元仍为灵州治,属甘肃省宁夏府路管辖,设置灵州守御千户所,属陕西布政使司所辖。由此看来,灵武以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作为黄河西套南岸的军事重镇而存在,地名自有杀伐之气。故而,唐代诗人薛逢《送灵州田尚》诗云: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注:穰苴,田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后代。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上述灵州故地,地址大致在今吴忠利通区一带。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古城灵州被黄河水淹没,古灵州被迫“三徙”,最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筑新灵州城,新灵州县址也就是今天的灵武市。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置灵武县,属甘肃省朔方道(即宁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建为宁夏省。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交由吴忠市代管。2002年,灵武从吴忠市划出,归银川市代管。灵武现有自流灌溉农田30多万亩,盛产水稻、小麦、油料、蔬菜、瓜果、甜菜和淡水鱼,也有滩羊二毛皮、枸杞、甘草、啤酒花和长枣等西部地区土特产。矿产资源品种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黏土、石灰岩、湖盐、陶土、芒硝、石膏、砂板石等。其含煤区域821公里,探明储量为273亿吨。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开采,其羊绒产业可以和内蒙鄂尔多斯媲美。

(四)永宁

永宁县是1941年4月马鸿逵主政宁夏时,从宁朔、宁夏两县划出的县级设置,包括宁朔县东北部的望洪、王太、杨和、旺全、增岗、靖益、魏信、新城堡寨等,宁夏县东南部的通贵、通朔(今永固)、镇河、张政、许强、许旺、杨显、丰盈堡村等。县城开始设在望洪堡,数月后迁至杨和堡。当时全县设14个乡。2013年,永宁县辖1个街道、5个镇、1个乡:杨和街道、杨和镇、李俊镇、望远镇、望洪镇、闽宁镇和胜利乡。县境内另有宁夏农垦所管辖的黄羊滩农场、玉泉营农场。共67个村,17个社区,545个自然村。1972年,永宁县划归银川市管辖,县城在杨和堡——今永宁杨和镇。永宁县曾是银川南部风景最美丽的农业区——南面有兰银公路蜿蜒而来,穿过县境,路边高大的白杨构成了绿荫长廊,两翼的田野里,夏日的青纱帐以多层次的绿,构成了翡翠的世界。北边是贺兰山东麓的草场和冲击扇漫坡,葡萄长廊匍匐在山麓,酒庄迤逦摆开,各具风采。平吉堡一带,是农垦的典型示范区,良田平畴,牛羊满庄。福建支援宁夏移民的示范区闽宁镇也在这里。已是良田千顷,瓜果盈野,新式农家鳞次栉比,俨然一个塞外桃源。滔滔奔流的黄河位于永宁县最南端,遥对着灵武的原野,一样的鱼米之乡。作为一个新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域,永宁县的作用不在于历史沉淀和积累,而在于在新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除了身为银川市所属地区,最发达农业的所在地以外,主要还是以银川南大门工业园区的经济地位而胜出一筹。####

(五)贺兰

根据文献资料考证,汉元帝元狩4年(119年),在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三队设廉县,是贺兰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县级建制。东汉末期,由于黄河主河道东迁,廉县城南的引黄渠口引水困难,廉县治所也随之废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廉(县),卑移山(今贺兰山)在西北”,为西汉北地郡19县之一,地域包括今贺兰县全境和银川、平罗的一部分。贺兰作为银川地区首置和存在时间最长的县级建置,廉县兴建之初,正值西汉朝廷向河套地区大规模移民实边的时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由此可见,廉县是最早的犬狄民族和汉族移民混住的行政区域。由于移民措施得力,经济发展迅速,银川平原迅速成为河渠纵横、沃野千里的繁庶地区。东汉顺帝永建四年 (129), 尚书仆射虞诩上奏朝廷, 称包括廉县在内的北地诸郡“沃野千里, 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 牛马衔尾, 群羊塞道”。可见,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廉县的出现和存在,对银川地区的农业开发,意义重大。《嘉靖宁夏新志》和《宁夏府志》均有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贺兰县习岗镇)的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宁夏道设宁夏县,属宁夏府。1940年,因宁夏县名与府名重复,将宁夏县更名为贺兰县。1941年将县治从省城移到谢保堡(今习岗镇)。解放后,贺兰县所属区域屡有变更,至2005年,贺兰县实际管辖4个镇、1个乡——习岗镇、立岗镇、洪广镇、金贵镇、常信乡。贺兰县西起西干渠,东到黄河边的整个东半部,属于黄河近代冲积平原,分别由黄河淤积积和冲积湖冲积而形成,地势开阔,地形平坦,海拔在1102—1122米之间,平原地区沟渠纵横错落,排灌畅通,草木丰盛,盛产麦稻,农业生产极为发达。2000年以来,贺兰县坚持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做强实体经济,在“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三个产业齐发力的良好态势下,经济取得高质量新发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提质增效持续释放,“一园带五路”——宁夏贺兰工业园、从东到西的优质粮、蔬菜、水产、草畜和葡萄酒五个主导产业带——产业布局进一步调优。为了拆除违法建筑,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德胜工业园区发展,医药制造、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已全面完成工业园区优化整合。

(六)平罗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北部,原地域广大,近代所属地域屡有变动。今辖13个乡镇144个行政村,包括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今陶乐镇),总面积2060平方公里。东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临,西面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接壤,南边与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相连,北部与石嘴山市惠农区,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相接。黄河纵贯南北,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土地一马平川,沟渠纵横,树网成林,稻香鱼肥,自古是西北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由于土地肥美,水泽密布,草茂林盛,自春秋战国以来为北方犬狄民族游牧之所。秦汉收复河套后,归于北地郡富平县。明嘉靖(1551年)时,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平罗”与“平虏”为转音,故而转名平罗。平罗境内,土地面积广阔,土质深厚,开发耕地78万亩。黄河过境流程达41公里,水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倚黄河之利,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是宁夏优质小麦、大米、油料、蔬菜、瓜果和淡水鱼的重要产地之一,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2016年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以来,平罗将山、河、湖、沙、村、景等资源创新整合,让旅游与农业、体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美丽内涵不断升级。如今,徜徉在平罗知名的国家五A级沙湖景区,看瀚海中碧波潋滟的湖泊,芦苇青青,沙山映日,水鸟翔集,锦鳞游泳,汽艇穿梭,游人若云。无限诗情会奔涌进胸腔而逸兴湍飞。走过炙热的沙海,留下一串串脚印,火热的温度会透过脚心浸入身体,燃烧你的身心。夜晚躺在蛋壳屋里,听蛙声虫鸣,观满天星斗,会无限的柔情和惬意,恣意浪漫于大自然赋予的塞外福地,不知今夕是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