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普惠共享,以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涵养城市品格——上海市科协工作5年回顾之科普建设篇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刘颖颖

科普,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发挥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形成体系构建、品牌培育、服务提升的科普新格局。

网红地能“打卡”科普集市,工间午休时能在楼宇里学习珠宝超声波清洗,郊野公园里可以体验农趣DIY……家门口社区中心的科普体验活动琳琅满目。在上海,处处能感受到科普氛围;18.71%、21.88%、24.30%、26.18%……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年年攀升,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水平。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力量。5年来,市科协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把握传播规律,突出普惠共享,由“普”到“及”,让老百姓想参与、能参与、多参与,不断提升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拓展科普阵地

打造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要提升科协组织在基层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的供给能力,就必须围绕社区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注入科协元素、科普元素。

看场科普电影,给机器人编程,体验各种“黑科技”,还能跟科技大咖面对面……近年来,上海老百姓发现,科学来到了家门口,显得特别好“亲近”。

戴上VR头盔,虚拟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利用3D打印机,打印一枚金光灿灿的党徽……虹口区北外滩白玉兰“科普驿站”专为楼宇白领打造的党建与科建相结合的科普活动深受白领喜爱;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学生、职场青年能够在“社区书院”体验STEAM科创课程、机器人运动会、智能垃圾分类等科普服务……如今,“社区书院”这个名词在上海市民中的知晓率越来越高,因为它把越来越丰富的科普资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2019年7月,市委组织部与市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的意见》。自文件发布以来,市科协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和推动下,积极抓好落实工作,以打造“社区书院”基层科普服务作为“党建+科建”的落地新模式。截至目前,本市已建成170家基层科普“社区书院”。家门口、点单式、社会化,一批因地制宜、群众喜爱的“科学咖啡馆”“家门口科学社”“科普农家会”涌现出来,落地在党群服务中心、园区、校区、商圈等场所,形成“15分钟科普生态圈”和公共科学文化阵地,传递出科协服务民生和服务社会的温度、温情、温暖,充分展现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的创新活力。

事实上,“社区书院”只是市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在市区,推出“思南汇科厅科普集市”等特色活动;在郊区,开展“科普惠农”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全国科普日”等契机,年均举办科普活动近3000场,开发使用“智慧科普”传播服务平台,全市布点2724个。市科协积极打造的“科普中央厨房”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企业和机构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优选科普项目纳入上海市科协科普资源库;再通过科普资源库集散功能,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优质科普资源投入到“社区书院”、科普场馆、学校、楼宇等科普阵地,努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公共科学文化空间和家门口的精神家园,将“科普大餐”送到老百姓身边。

**凝聚专业声音

传播“有温度的科普”**
制作“多识植物百科”网站,将散落在专业资料里的相关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并汇总,形成一个准确、完备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数据库,提供给科普爱好者、专业工作者和一般公众;由大家对这个数据库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度创作后,形成图书等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再进一步传播给公众……这是获得“第十四届上海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称号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研究员刘夙充满“温度”的科普事迹。为了鼓励更多“科普好声音”,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市科协联合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开展“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选树,其中就涌现出褚君浩、张文宏等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社会人士。这些专家利用自己学科知识背景,普及科学文化,发出专业声音,为提高公众整体科学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另外,市科协还成立了一支由15名两院院士和近30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院士专家科技志愿服务队。这些专家与街道联盟单位对接,提供内涵丰富的科普讲座,真正做到“人跑下去”“资源沉下去”“服务放下去”。“上海日益增长的垃圾量有多少?”“生活垃圾分类到底有什么深远意义?”……在瑞金二路街道开展的“小分类、新风尚”垃圾分类第69期院士专家讲坛上,来自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邰俊教授从垃圾分类发展历程、实施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听一听经典案例剖析、玩一玩微信小程序里的小游戏,在专业而生动的科普活动中,市民充分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

科普的热情会“传染”。继市院士专家科技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在市科协和相关委办的推动下,各高校也纷纷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投身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中,让科普的声音传得更远。

**营造科创环境

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
《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除了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还要求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其中,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吸引近30万名青少年参与,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展示,已经成为发现和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另外,市科协每年还会选拔推荐优秀青少年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22年,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金晏冰同学摘得第7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环境工程学科一等奖。她的课题是“找寻一种能更为方便地降解各种塑料制品的酶”,因为“已有的塑料降解酶普遍降解效率低,开发具有更高效率的新型塑料降解酶,能‘多快好省’地减轻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日益增大的污染压力”。为了完成实验,金晏冰整个暑假都泡在了复旦的实验室,她的导师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江。一位中学生得以使用高校实验室并获得大学教授的指导,这都得益于“英才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有23名学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收获27个奖项,占中国队获奖数一半以上,累计23名学生荣获小行星命名权,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上海青少年的科学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把科学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市科协搭建“科协—中学—高校”的“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这一机制充分发挥科协所属科技社团所具有的人员专业、渠道多样、机制灵活等独特优势,以校外促校内、以课外推课内,以专业方式引导青少年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自主创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除此之外,市科协紧紧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积极探索新时代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途径、新举措。邀请赵国屏、褚君浩、汪品先、赵东元、陈凯先、吴季等院士专家进校园面对面交流,举办“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论坛”“暑期中小学科技教师培训”等活动,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校内校外互促融合。

2023年4月,市科协与市教委联合签署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以“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共谋发展”为原则,在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和校长科技教育论坛,以及推动在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等方面开展持续、深入的合作,共同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评论
🔴🔴
贡士级
关注
2023-11-30
🔴🔴
贡士级
转发了
2023-11-30
🔴🔴
贡士级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