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伤口里的微观世界

科普伊课堂
“科普伊课堂,一堂科普课”,科普医学知识,拓展医学课堂。
收藏

夏至未央,垂柳袅袅,天亦微晴,伴着晨晖我独自沿着河滨路慢跑,一不小心一个踉跄摔倒在地,顿时感觉膝盖火辣辣的疼痛,低头一看,皮肤擦伤了,伤口上粘着尘土,细密的血珠从伤口渗出。

忍着疼痛我走向校医院,医生用生理盐水帮我冲洗了伤口,又用碘伏进行了消毒,简单包扎后,叮嘱我伤口不要沾水,注意观察有无感染,若无感染伤口会自行愈合。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注意到,起初伤口周围出现红肿,随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痂皮,这貌似平静的痂皮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一切都在我学习了病理学知识之后有了解答。

皮肤受伤后,伤口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激活凝血机制,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及坏死组织等一起在伤口表面凝集形成一层干燥的褐色痂皮,组织在痂皮的保护下开始进行修复。

创伤发生后数小时,伤口局部红肿,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充血、浆液渗出,白细胞浸润吞噬杀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并清除坏死组织碎片,其中中性粒细胞是先锋部队最早渗出,三天后巨噬细胞携带大部队紧跟其上。

受伤后2~3天在伤口边缘,由于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使创面缩小,持续至2周左右。伤口收缩期间,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逐渐填平伤口。肉芽组织是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构成的幼稚血管结缔组织。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从原有血管“生根发芽”,与创面呈垂直生长,在近表面处呈弓状吻合,如同一个又一个隆起的“芽突”,肉眼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似鲜嫩的肉芽,因而得名。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末梢,故触之无痛觉。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1~2周肉芽组织逐渐成熟,水分吸收减少,炎细胞逐渐消失,毛细血管管腔逐渐闭塞,数目减少,少数根据需要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同时形态也发生改变,胞核变得细长而深染,转变为纤维细胞。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活跃,之后逐渐减慢,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最终富含血管的肉芽组织演变为苍白、血管稀少的瘢痕组织。

(绿色箭头所示为毛细血管,红色箭头所示为成纤维细胞,蓝色箭头所示为炎细胞)

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表皮基底细胞增生,随着肉芽组织的增生,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表面,在痂皮下向伤口中心移动,当彼此接触时,则停止前进,分化成为鳞状上皮。伤口中的血凝块、坏死组织等被炎细胞释放的各种蛋白水解酶所分解,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

伤口的愈合是各种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各个阶段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的。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及伤口愈合十分重要,它如同战士一般保护着创面,防止创面感染;又如同补丁一般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又像清洁工一样机化、清除坏死组织、凝血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痂皮由于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对伤口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痂下渗出物较多,尤其是已有细菌感染时,痂皮反而成了渗出物引流排出的障碍,使感染加重,不利于愈合,此时需要忍痛清除痂皮。幸运的是,我的伤口没有感染,痂皮脱落后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瘢痕。

从伤口形成到最终的愈合,在微观世界里,这个小小的伤口上发生的变化仿佛宇宙大爆炸般瞬息万变,如果不细心观察便错过了这奇妙的过程,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要用观察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物变化,从小细节中探索更多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