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的生物世界中,除了病毒,还有一种“坏蛋”,我们平日里的感冒发热大多也都是它们在兴风作浪,那就是“细菌”。
我们平常生活中接触的东西很多就带有病毒和细菌。病毒和细菌可谓是狼狈为奸,它们会潜伏在空气、水、物体和人体中,只是在某个合适的温度湿度环境里才会爆发出来,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受到损害。
病毒和细菌有什么不同
其实,大多数细菌是无害,我们的皮肤和肠道布满了细菌,它们组成我们的微生物群,皮肤上的微生物有助于清除污垢和死皮细胞,肠道内的细菌有助于消化食物。而有些细菌则对人体有害,相较之下,大多数的病毒都会致病。虽然它们都是可能引起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但根本就不是一家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特点都截然不同。
首先,在形态方面,虽然病毒和细菌都小到肉眼无法观察,但是细菌的直径在0.5~5微米之间,可以通过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而病毒的大小则是以纳米来衡量的,我们需要借助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揭开它的面纱。再者,细菌的外部形态大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并且也因此命名为球菌、杆菌以及螺旋菌。而病毒为多面体结构,为了能达到最佳的稳定结构,以及最佳的比表面积,病毒多为十二面体。
其次,病毒和细菌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细胞一般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三大基本结构,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细菌属于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全部的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而病毒的结构则简单许多,主要由称为衣壳的蛋白质和核酸构成。虽然衣壳里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但是它缺乏一个真正的细胞结构,比如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器等等。换句话说,如果你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胞,那么你观察的是细菌而不是病毒。
在有足够营养物质和适宜环境条件下,细菌可以独立完成代谢活动,大部分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即细胞体积不断增大,直至分裂成两半,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子细胞。而病毒由于是非细胞的,只能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工具来完成自身的拷贝。这也就是为什么制作疫苗需要利用细胞来培养病毒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是不一样的,所谓耐药性就是能够抵御药物的能力。对于细菌来说,它对抗生素药物的抵抗力很弱,因此,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生病,我们往往只需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抗生素其实是一类药物的统称,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头抱、阿莫西林等等都是抗生素类药物。用抗生素几乎无法杀死病毒,因为病毒对抗生素的抵御能力很强,所以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我们需要专门用针对病毒的药物。
抗生素与超级细菌
近年来,人们对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药性更强的抗生素也被不断研制出来。这听上去像是件好事,但人们却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敌人——超级细菌。什么是超级细菌呢?它其实是一类对抗生素有强大抵御能力的细菌,换句话说,就是药性再强的抗生素都难以杀死它。
那么超级细菌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很多耐药基因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它是微生物逐渐进化出来的保护自己不被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抗微生物物质杀死的本领。因为抗生素的滥用,让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就跟久经沙场的军队战斗力往往更强的道理相似。抗生素的每一次使用,对细菌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能在每轮“战斗”里活下来的“漏网之鱼”,都是细菌群体中抗药性较强的基因型。正是这一次次的抗生素使用,最终“锻炼”出了超级细菌。数十年来细菌突变的情况超乎人类的想象,也使人们意识到,有一天,我们真的可能会陷入无药可用的绝望境地。
合理使用抗生素这把“双刃剑”
那么,如何预防超级细菌的产生呢?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滥用抗生素。既往很多人对细菌耐药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滥用抗菌药物,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也普遍应用抗生素。医学研究表明,一个经常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体内细菌的耐药性远远超过了偶尔使用抗生素患者的。因此,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如果哪天不得已需要使用抗生素,药性很小的抗生素就可以轻松对付侵扰我们的细菌了。
新药开发必然是个浩繁的工程。因此,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应当是目前最实惠且最具操作性的举措。这需要全社会的行动,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危害的认知。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这把“双刃剑”,才能在有效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保障我们的健康。
走近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结构虽然简单,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例如:浮游生物可为鱼类提供饵料;酵母菌可用于发酵;草履虫可以吞食污水中的细菌,从而净化污水。但有些单细胞生物也有一定的危害,例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体或者动物体内,危害健康;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海水中含氮、磷元素的营养物质过多,藻类和以这些藻类为食的单细胞动物会大量繁殖,形成赤潮;一些单细胞动物还产生毒素,从而造成水质恶化,鱼、虾死亡,严重危害渔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