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于2007年9月27日由美国发射升空,目标是探测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两颗天体——谷神星(Ceres)和灶神星(Vesta)。在黎明号任务工程立项时,谷神星和灶神星被认为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两颗小行星。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谷神星定义为矮行星。谷神星自此从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小行星,摇身一变,成为太阳系中最小的矮行星。那什么是矮行星呢?矮行星(英文名:dwarf planet),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质量大到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从而形状近于圆球,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行星的卫星。矮行星与小行星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其质量和形状。矮行星质量足够大,就可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形状接近于圆球形。而小行星质量较小,一般为不规则外形。谷神星曾是1号小行星,至今国际永久编号仍然为1号。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中唯一的矮行星。于1801年被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灶神星是4号小行星,发现于1807年,直径约为525千米,是目前最大的主带小行星,占有主小行星带总质量的9%。黎明号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探测,然后前往谷神星。作为太阳系小行星带中“最亮的那颗星”,灶神星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不仅个头大,而且和地球一样具有壳、幔和金属核等圈层。“黎明”号探测器发现其形状十分奇特——它的南半球地壳异常厚,南极附近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直径505公里,接近灶神星全球直径,几乎贯穿整个南半球。科学家研究认为,在距今45.2亿年前,一颗约为灶神星十分之一大小的天体突然闯入,撞击了灶神星的北半球。撞击透过地壳、地幔,直达其金属内核。大量的撞击物向四周溅射,又在引力的作用下回归母体,并大量堆积在灶神星的南半球,从而形成厚达80公里的巨厚地壳。在距今约一二亿年前,灶神星再度遭受巨大撞击,产生了许多碎片,留下了南半球的两个“窟窿”,也就是最为著名的维纳尼亚盆地和雷亚希尔维亚陨击盆地。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坠落到地球,成为地球上的HED族陨石,提供了有关灶神星的丰富信息。灶神星有全太阳系最高的山,瑞亚西尔维娅山高度22公里,比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还要高。科学家认为瑞亚西尔维娅山是在10亿年前由撞击形成的。这次撞击直接干掉了灶神星1%的物质,并且形成了灶神星群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