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叫我“留观”,究竟是什么意思?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过在门诊和急诊看病的经历,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完善检查和诊断后,医生会做一些相应的治疗处理,然后就让病人回家休养了。而有些时候,在门诊和急诊的就医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病历本上写上“建议留观”,并且让患者来到急诊的观察室,这时患者往往需要在观察室中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直至解除观察,这个过程需要一天甚至几天,这期间是不建议回家的。许多病人由此会感到不解和不满,认为医生“小题大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不愿意配合留观治疗。那么,究竟什么是“留观”?哪些病人需要“留观”?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
什么是“留观”?
“留观”即“留院观察”的意思,留院观察是现代急诊医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留观的病人是需要留在急诊的观察室中进行医学观察的,不建议自行回家。留观期间里有专门负责诊治留观病人的医生及护士,也有一些例如心电监护等医疗设备,在留院观察期间,使医生对于病人的症状有充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时间;对于一些危重病人,也可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同时,如果病人病情复杂,医生也会请相关科室的医生进行会诊,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哪些病人需要留观呢?
是否留观取决于患者病情。首先,一些病人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临床表现,或者重要指标的异常,往往需要留观。严重的临床症状例如病人出现了休克、血压极高、意识不清、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剧烈腹痛、肢体偏瘫、呕血黑便等等,这类症状往往提示致命性疾病的存在可能,例如心梗、气胸、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治疗。而一些重要的指标往往包括诸如心肌酶的升高、BNP和pro BNP的升高、肝酶的异常升高及胆红素的升高、肌酐的异常升高、淀粉酶的升高等等,这些指标的升高是一些严重疾病的体现,需要及时处理及复查。此外,如果病人出现一些需要与严重疾病鉴别诊断的临床症状及表现时,往往也需要留观以排除致命性疾病的可能,避免漏诊、误诊而延误病情。
何时能够解除留观状态?
一般来说,如果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诊断明确且病情已经稳定,或者后续有住院及转院安排,在告知病人及家属后续的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可以解除观察。
有些病人,特别是一些具有慢性病的患者,认为留观有医生的每日查房、有护士的护理,错把留观当成住院,在达到解除观察的标准后,并不愿意离院,想要将慢性疾病“养养好”再回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留观并不能完全代替住院治疗。留观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稳定病情,而并不能完全代替长期的康复治疗。相反,由于观察室内人员混杂,通风及消毒的条件往往并不能达到病房的标准,长期留观也势必会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差的高龄慢性病人,这是十分危险的。其次,留观虽没有严格的人员数量限制,但也是较为紧张的医疗资源,不必要的留观势必带来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当达到解除观察的条件时,请尽量遵医嘱离院回家,如果是慢性病患者确实需要康复治疗,则需要转往二级医院或者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总而言之,如果医生提出让患者留观,一般都是提示病情较重或者病情复杂,患者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尽量配合进行留院观察,以免病情进展,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