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阿米补完了今年最后一期的**《向往的生活》**,郑重地和这档节目做了暂别。
还记得,2017年,在一处简单古朴的庭院,一个连灶台都没有的蘑菇屋里,几位嘉宾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就那样被拍成了一档综艺。
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远离城市的喧嚣、自给自足的生活被人人称羡,许多人都想当一个逍遥自在的农夫,孩子以为这样就没有了学业压力,大人盼望着能卸下工作的疲惫。
可是,田园牧歌式生活究竟是一种幻想,还是另有它更真实的模样?
在这场**“一起发现”研学营**组织的活动里,阿米似乎找到了答案!
8月19日,中国蜜蜂博物馆馆长王秀红老师带着阿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口中试基地,重新认识了我们“向往的生活”——识五谷、辨瓜果、观养殖、摸熊蜂、摇蜂蜜……
烈日当头,大家真真体验了一把“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也收获了无数对农业、生物等领域的新知识,对生活的新感悟——
01
识五谷,辨瓜果,从田间到生活
古语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寥寥数字皆在讲述人与土地、农业、自然的关系。
但即使读过很多古书,也并不代表你真的读懂了农业哦!
活动开始前,王馆长拿出了一盘她特意从超市里买来的粮食,从《诗经》出发,引导孩子们来认一认**“五谷丰登”**究竟指哪些。
诗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要与实物一一对应,就难倒了很多人,有些孩子喊来了爸爸妈妈帮忙,都不能全部答出。
事实上,所谓五谷,其中的“五”只是一个虚数,并不是只有五种作物,《诗经》中即有“百谷”的说法。而王馆长手中的就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五谷粮食:大米、黄米、小米、高粱、玉****米……
在认清每种谷物的样貌特征后,王馆长就带着大家前往田间,去看看这些谷物在去往超市前的真实样貌!
“老师,这是高粱”
“我觉得玉米和高粱的叶子长得好像呀“
“我认出了,它是麦子,它摸上去沙沙的,好舒服”……
对照着王馆长给大家提前准备的学习手册,孩子们一一找到了田地间的谷物,聆听王馆长介绍的每种谷物的种植方式、生长周期与特点,认真细致地做好笔记,想象着“粒粒皆辛苦”的画面。
除了谷物,孩子们还在田间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
**“盲盒玉米”:**剥开叶子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手握的是糯玉米、紫玉米,还是水果玉米,王馆长的每一次剥开都能得到一阵惊呼;
**“瓜田荟萃”:**黄瓜、丝瓜、冬瓜、南瓜、苦瓜……孩子们掰着指头,兴奋地和你讲述着他的“寻瓜”经历;
**“看叶猜果”:**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绿油油的茎叶下藏着的是萝卜、红薯,还是花生?你的猜测依据是什么……
在这里,孩子们见到了许多农作物,他们在田间观察、对比,时不时发出欢呼、惊讶,还有疑问:
“为什么都是茄子,它这么高呢?”
“这些菜边上的黑色管子是做什么的呀?”
面对孩子的困惑,王馆长为大家讲述了现代农业嫁接技术、滴灌式浇灌技术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一位爸爸如是感慨着:
技术的进步果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有乐趣、有知识,田地间还有的,是许多**“生活小哲理”**——
小米地里最“挺拔”的竟是稗草,不管是小米还是向日葵,硕果累累时都是**“压弯了腰”的样子**,可见变得更好的路上总是辛苦的,美好的事也总是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如今还是小小一颗的白菜,在未来会变的硕大,足以见得积累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参观前一周的大雨让田地间的辣椒、西红柿都落了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背后不仅是辛劳汗水,还有与大自然的共处——人、作物都要适应环境,可这个过程有美好、有失望、有伤心……但这就是生活本身,有好有坏,有晴有雨,什么年纪、什么职业,都是如此。
虽然这一次孩子们没看到果子最多的时候,却看到了田间最真实的日常,这也是一种生活的馈赠……
奔跑、采摘……骄阳记录下了孩子们欢快的步伐,2个小时后,孩子们满载收获,回到室内。
亲手洗净了自己摘得的蔬果,蒸上南瓜、茄子,拌好青菜,配上王馆长为大家特制的草冻,美滋滋地享受起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忍不住分享起自己一上午的感受——
虽然太阳很大,但我好像一点也不觉得热!
我发现好多蔬菜都和超市里的不一样,还有好多农作物上都有刺……
02
观标本,探果蝇,从科研到理想
来到农业科学研究院,不仅要一探农业真面目,更要来找寻一下科学研究的魅力!
在田间,孩子们看到了鲜活的瓜果蔬菜;
在实验教室里,王馆长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植物的根、茎、叶切片,还有昆虫标本,孩子们通过掌握生物显微镜的具体使用方法,近距离辨析它们的每一个器官特点。
他们纷纷发现,原来一片叶子、一只飞虫触角都藏着无数生物奥秘;
在科研楼外,偶遇正在做实验的博士生,由他带着孩子们走进他平时学习工作的实验室,探索果蝇培育全过程,深入了解果蝇培育在农业研究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孩子们一次次踮起脚,凑近显微镜,屏住呼吸进入科研观察的小世界。在这里,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被权威、专业的解答一一回应,他们心中对于生物科学的热情被一个个实验器材、一位位专业学者点燃。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考生物专业,我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离开实验楼时,一个即将上初中的小女孩拉着王馆长的手,坚定地说道。
养蜂人,酿蜜人
从蜜蜂世界回归点滴日常
我们走在田间,最盼望的就是农作物开花、结果,可这要怎样才能达到呢?
这是王馆长向大家提出的一个小问题。
事实上,大部分开花植物,只有通过传粉受精过程,才能完成坐果结实。
那么,用什么传粉、如何传粉,才能人让农作物长得更好呢?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的相关学者在实践中尝试过激素传粉、人工对花、昆虫传峰等多种传粉方式,几经对比发现,蜜蜂和熊蜂的传粉效果是最好的。
蜂业养殖也因此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在生态环境中,全球75%的主要农作物依赖以蜜蜂为主的昆虫传粉。作为“农业之翼”,蜜蜂给农作物授粉结实,推动了植物类群的进化与繁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而在南口中试基地,相关专业学者就通过工厂化培育熊蜂,满足了基地内大部分田地作物的传粉工作。
在来到这里之前,孩子们都曾通过语文课、科学课学习过蜜蜂的精神,以及蜜蜂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而在这里,孩子们将第一次切实感受1盒小蜜蜂是如何解放无数劳动力,提高农业的质量与产量的。
“蜜蜂为什么要蜇人?”
“它是怎么建筑出那么漂亮的巢的?”
“如果我不小心被蜜蜂蛰了应该怎么办?”
……
提起蜜蜂,孩子们顿时有了超多“十万个为什么”!
王馆长一边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一边细致地讲述了蜜蜂的一些基础知识:它们的内部构造、外部形态,蜂巢的建筑原理与作用等等。
有了这些知识,孩子们就可以穿上白色实验服,在王馆长的带领下走进熊蜂培育繁殖车间,亲眼看看在红外线环境下,一只只熊蜂是如何通过工业化流程进行产卵、繁殖的。
在红色的世界里,熊蜂格外安静,孩子们也都静悄悄地参观着,领悟着一代代蜂王的生命更替和伟大使命……
脱下实验服、换上防护服,孩子们化身成为了**“养蜂人”,走进户外蜂群,实地了解我国成熟的强群多箱体优质高产技术**,观看蜂王、雄蜂、工蜂。
当王馆长打开蜂箱后,孩子们情不自禁向前,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
“我找到蜂王了!”
“它们的腿上有黄黄的东西!”
“蜂巢真的都是六边形的呀!”
……
带上已经由蜜蜂完成封盖的巢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着王馆长回到实验教室,他们即将进入一个超解压的环节——亲手摇取蜂蜜!
在王馆长的专业指导下,孩子们看着蜂蜜源源不断地流出,有人感觉得来不易,有人表示过程神奇,有的暗暗和妈妈说:原来,做酿蜜人是这样的滋味。
掂一掂、闻一闻、摸一摸、摇一摇、尝一尝……
因为亲眼见证了每一只蜜蜂从繁殖到采蜜、酿蜜的全过程,孩子们在面对王馆长带来的各种蜂产品时都格外认真,格外有仪式感,他们说他们在蜜蜂身上看到了奉献、团结、坚毅、忠诚的力量。
王馆长则由此告诉孩子们:蜜蜂是人类的好伙伴,也是大家的老师,这些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在未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时都应该学习和坚持的,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最后,王馆长给每个孩子都送上了一只毛茸茸的小熊蜂,教给大家饲养的小方法,让大家将今天在这里学到的一切运用到点滴日常中,从耐心、负责地养好一只小熊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