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小李是一位46岁的女性,4年前体检时发现HIV抗体阳性,在确诊了艾滋病之后,服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克力芝抗病毒治疗。年初小李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熬夜,又因到外地出差,不方便配药,自行停用了抗HIV药物1个月,随后小李出现了反复低热,伴有咳嗽咳痰的症状,于是来感染与免疫科门诊进行了痰菌的检查,发现抗酸杆菌阳性,确诊了肺结核。
小李到医院就诊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李开始进行抗结核治疗,并坚持每天按时服用抗HIV药物。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小李按照医生的嘱托,每天按时服用抗结核和抗HIV药物,定期来医院复查。
看着“瘦若两人”的自己,每天吃着大把的药片,同时承受着药物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小李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坚持6个月的抗结核疗程过后,医生告知小李可以停用抗结核药物,小李终于松了口气,同时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每天按时服用抗HIV药物,定期复查。
上述案例中的小李在确诊艾滋病后,由于多种因素,罹患上结核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5个关于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问题,需要各位病友们知道了解:
1.结核病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有什么危害?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2022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全球估计1060万罹患结核病,其中6.7%的患者为HIV阳性,有约18.7万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死于结核病。由此,结核病在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极为常见,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最主要死亡原因。
结核病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危害:
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丧失劳动能力;
影响学业、婚姻及心理压力等;
开放性肺结核具有一定传染性,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诊治结核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2.为什么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更容易罹患结核病?
由于免疫功能缺陷,HIV感染者/艾滋病接触结核杆菌后更易罹患结核,并迅速恶化、扩散。另外,在免疫力低下时,体内原已稳定的潜在陈旧性结核病病灶可重新活跃,大量繁殖,致使病灶恶化进而发病。尤其是没有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且CD4计数非常低的,在HIV对免疫系统的不断攻击下,非常容易发生肺外结核。
3.如何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进行结核病的筛查?
(1)重点筛查人群:
①新诊断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都应接受结核病筛查;
②CD4细胞计数<200/μL的艾滋病患者;
③反复/正在患结核病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每年应接受结核病筛查。
(2)筛查方法:
是否有相关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咯血、盗汗、消瘦、胸痛、淋巴结肿大、乏力、呼吸困难等;
若有相关症状,应进行痰涂片、痰培养、影像学检查、肿大淋巴结活检和MTB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可能,并需鉴别是否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若无症状,可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进一步筛查。
4.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发现结核病后,如何治疗?
抗结核治疗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尽早开始抗结核治疗:规范服药,初治肺结核需至少完成6个月的疗程,肺外结核则需要更长的疗程,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治疗疗程。
尽早开始抗HIV治疗:抗结核病药物与部分抗HIV药物之间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HIV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定期门诊复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5.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如何预防结核病?
规律服用抗HIV药物,门诊定期复查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室内多通风,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
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肺结核筛查。
有午后发热、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及时至医院就诊。
由于免疫功能缺陷,不建议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