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普活动为主。
收藏

2023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发挥教育科研基地作用,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研学、科普课程、科普夏令营、科普进校园活动等特色科普服务30场,累计服务13192人次,开辟科普专栏、发布科普信息109条,多项科普活动被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网、中新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30余次。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情况

科普基地向中小学生、科研人员、科普服务人员、妇幼工作者、科普教育工作者提供中小学生研学、科普夏令营、科普实验、科普课程、科普技能提升、科普展馆开放等科普服务,开放159天、接待参与、参观人数1075人次。

(二) 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情况

今年,我院《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与实验室“STEAM”科普系列课程》全面升级,在重庆市12个区县16所中小学、职高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活动、科普舞台剧、科普游戏等普及青少年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育,科普助力“双减”工作,服务学生7117人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国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 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3年,科普基地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开展举办各类特色科普活动,共服务青少年近5000人。5月20—22日,在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主会场,研究院科普基地以自主研发的科普课程为主题,精选《关注青少年健康-人体骨骼探秘》课程,通过“学知识+做模型+拍美照”,集动脑、动手干一体,服务市民1300余人。5月28日,2023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科普基地联合我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并于组织青少年走进实验室,共有85名学生在实验室参与体验科研人员的一天,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9月19—20日,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联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实验室生物安全中心、渝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和渝北区宝圣湖小学走进校园,为2200多名学生带去了2023年渝北区全国科普日分会场暨重庆市青少年生物安全科普进校园活动。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科普基地积极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公布开放服务,全年共计发布科普信息109条。其中,2023年科普基地与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在“科普重庆”开设《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专栏,发布科普教育活动信息6次、科普视频16个、科普知识50条,7门课程入选重庆市科协“院士专家校园行”专区。科普中国采纳2条科普知识信息。同时,在“青春期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基地科普研学资源一览表”等开放信息、“科普基地夏令营”等科普教育活动信 息、“空腹采血,到底怎么算空腹”“合力共抗艾”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共30条。多项科普活动被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网、中新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30余次。

(五)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科普基地现有科普志愿者53人,并已在科普中国完成志愿者注册。今年,科普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策划科普作品,参加科普巡讲和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全年共有150余人次科普志愿者开展志愿者服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研究院科普基地设有基地运行办公室,并设办公室主任1人负责基地运行,办公室成员3人负责公共科普服务联络、活动组织和实施、科普作品研发和创作、科普成果转化和合作,参与本基地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55人,2023年科普工作经费共25万元。9月22日和12月2日,科普基地开展专兼职科普人员科普能力提升交流培训2次,从科普讲授技巧到科普语言转化等进行全面培训。

二、特色工作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小培养他们生理心理健康意识,开阔科学视野、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是科普基地重要的职责。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全国科普基地、公益类科研机构,调动科研和科普资源,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开展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与实验室“STEAM”科普课程。经过多年研发和不断改进,目前已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校园-实验室联动、多学科融合,涵盖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心理和交叉学科共18节的《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与实验室“STEAM”科普课程》。该科普课程包括课程、课件、教案、评估体系,视频、游戏,教具、材料包和可移动科普课程场地。课程实施后共有60000名师生和家长参与科普研学课程,20000 余名师生参与科普进校园和师生到基地活动,线上直播33000余人参与。2021年被评为“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2022年获得重庆市第五届健康科普作品奖,2022—2023年陆续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 40 余家媒体报道。该课程已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形成具有品牌号召力的特色科普品牌。

三、 问题不足

科普激励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宽渠道。科普工作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对科普人员和志愿者激励方式缺乏经济效益激励,只有社会效益激励难于长期维持科普工作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应呼吁在各层面充分考虑将科普激励纳入年度预算中,加大科普支持力度。

四 、工作建议

青少年科普课程研发对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青少年科普课程研发上应加强引导和投入。

(一)必须加强上下联动保障项目实施。从上级部门、承担单位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重视科普、特别是科普课程研发上加大投入,由科普管理部门联合项目组共同完善和实施。

(二)必须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普课程设计。有的放矢,准确了解青少年科普需求是精准研发科普课程的前提。在课程研发前,应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学生、家长作为需求方对科普课程内容、形式设计的想法,与科普基地、科研机构交流了解目前科普服务情况。

(三)必须建立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吸纳是科普创新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普创作,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才能保证科普课程、科普创作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