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传说炎黄时期,宿(夙)沙氏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煮海为盐”,《世本·作篇》:宿(夙)沙作煮盐”,被后世尊为盐宗。《禹贡》亦记载青州“海滨广斥……厥贡盐、絺”,盐曾作为古青州的贡品献给中央王朝。
东周时期,齐相管仲将食盐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齐桓公分析齐国资源时说:“齐有渠展之盐。”并在任内实施食盐官营政策,根据《管子·轻重甲》、《管子·地数》、《管子·海王》等文献记载,主要包括:
一.民产官征制度,政府掌控食盐资源及其生产时间
二.政府专运制度,价格上涨之后,再运输到各国贩卖
三.政府专卖制度,按人口册籍售卖食盐,以收取盐税
《史记·货殖列传》:“桓公既得管仲……设鱼盐轻重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食盐官营政策的实施和商业的发展使齐国国力日盛,齐桓公成为春秋首任霸主。
考古发现表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先秦制盐工业有着高度的组织化和细致的管理,规模庞大。2008年发掘的山东省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代晚期海盐作坊群落,既有大面积曝晒的盐池,也发现了大量煮盐的器皿。
在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遗物中,有一种造型类似战士头盔的陶器,被命名为盔形器,一般认为是古代人们煮盐用的器皿。该器物为夹粗砂灰陶,直口,圆唇,深腹内收为尖底。手制,胎厚坚硬,表面饰螺旋形粗绳纹。
在商周时期,人们煮盐的工具通常是尖底或者圜底的盔形器,甲骨文和金文的“卤”字如图所示,它们看起来像是盛满了盐的容器,有专家学者考证,这正是以盔形器盛盐为象形。
金文中的“卤”字(图片源于网络) 甲骨文中的“卤”字(图片源于网络)
盔形器的形制样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大概演变形式是从圜底到尖底。
盔形器形制演变图(图片源于文献3)
在我国其他地区和世界上的一些产盐区都出现过类似的圜底或尖底盐业生产工具。
玛雅文化的圆底罐及煮海为盐器具示意图(图片源于文献3)
德国和尼日尔曼哥制盐器具示意图(图片源于文献3)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复原了一幅山东半岛先秦时期的海盐生产场景。
小小的盔形器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也早已融入绵延赓续的华夏文明,让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会劳动的艰辛、分享丰收的喜悦.....
参考资料:
1. 国家文物局:《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年2月28日
2. 燕生东著. 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3.09.
3. 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2004,(第4期).
4. 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的用途与产地再论[J].考古,2006,(第4期).
5. 魏峭巍.鲁北商周盐业生产组织初步研究:以盔形器为例[J].东方考古,2015,(第0期).
6. 于成龙.鲁北地区盔形器的类型学分析[J].东方考古,2015,(第0期).
7. 燕生东.山东地区早期盐业的文献叙述[J].中原文物,200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