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镇,相传古代天降陨石,形似白色小驹得名。该镇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享有海盐古镇、施公故里、会师胜地、玩具之乡的美誉。曾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镇、国家卫生镇、江苏省文化名镇、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江苏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镇、盐城市工业化城镇化50强重点镇、江苏省文明镇等荣誉。
同是古镇,这里不同于江南,小桥流水中多了份大气;同处里下河水网地带和苏北平原,这里又多了份讲究与精致。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白驹镇的文化脉络别具一格。古镇的岁月宁静悠长,在幽深的小巷中,在飞出的屋檐上,在古老的地名里,一点一滴都是文化的记忆。把这些记忆收集并延续起来,给人带来的是温暖的体验与豁达。
一部经典名著--《水浒传》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名彦端,又名肇瑞,字耐庵。据《施让墓志铭》记载:“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相传为舟人之子,8岁入白驹场北宝寺读书,13岁转入苏州浒墅关私塾读书,19岁中秀才,29岁或30岁中举,为元至顺辛未赐进士出身,曾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山东郓城县训导,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轶事。后官钱塘二载,因不合当道权贵辞官。施耐庵晚年定居大丰白驹镇北街,以《大宋宣和遗事》和张士诚起义为素材,写成文学巨著《水浒传》,施耐庵和《水浒传》的故事在白驹代代相传。
几十年间,白驹镇深挖水浒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水浒文化特色小镇,不仅重建了施耐庵纪念馆,还打造了国家4A景区--中华水浒园。施耐庵纪念馆原来是一座敬奉施耐庵为始祖的施氏宗祠,始建于乾隆戊申(1788年)年间,咸丰乙卯(1855年)重建,后毁于战火。1993年恢复重建,建筑共三进十五间,主要用途为祭祀和纪念。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施耐庵和水浒重要研究地。
2016年4月8日,以施耐庵纪念馆为中心打造的中华水浒园举行开园仪式,首期水泊桥、水浒街牌坊、施耐庵书院等工程全面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漫游在中华水浒园,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流露出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到当年的水泊梁山,感受到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忠义豪情。就像是《好汉歌》里唱的那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一块红色丰碑--两军会师
1940年10月10日,北上新四军陈毅、粟裕部与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这首诗写的这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师。诗的作者正是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题目叫《红旗十月满天飞》。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标志着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战略目标胜利实现,被称为继井冈山会师、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后的第四大会师。
为纪念两军会师精神,1986年,原大丰县委、县政府在当年会师地点竖立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纪念碑位于大丰区白驹镇狮子口桥东北境内。碑身为钢筋水泥建筑,高22.6米,形似一把直插蓝天的双刃宝剑,顶端的浮雕为镰刀锤头,象征着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共领导下的两支工农抗日武装。碑身正面刻有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三师原副师长、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笔手书“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身背面是大丰县委、县政府撰写的碑文。
近年来,白驹镇紧扣“会师胜地”的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强化原址保护、研究阐释、文化创造、宣传教育等重点环节工作。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狮子口村于2016年投资100多万元兴建狮子口村党性教育基地。
基地建成开放以来,每年前来参观学习、重温历史、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当年参加会师的两军将士的后人也陆续前来踏寻先辈足迹、重走会师路。狮子口村党性教育基地是“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也是苏北唯一具有地方特色、将历史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的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3月26日,总投资1亿元的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馆项目,在狮子口村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馆建成后,将会成为一座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堡垒,成为大丰革命老区全域旅游的红色地标。
一碟特色小菜--三腊菜
白驹三腊菜是大丰区白驹镇的特产,是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已有近千年历史。三腊菜入口味美腊香,色泽青绿,芥末穿鼻,顿感畅通,食之可开胃,有止咳祛痰、舒心通气、养容养颜之功效。在江苏大丰、东台、兴化一带,不论是寻常人家的餐桌上,或是大小酒店的宴席上,精美小碟中都有一道绝佳美味--三腊菜。
白驹三腊菜,由来已久,关于其传说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盐灶时期,盐民们因为来年春天既要烧盐,又要耕种,只得早出晚归,于是就随身带好饭食,午时拌饭吃的小菜就是腊月天制成的三腊菜。另一说法是,600年前,文学巨匠施耐庵当年在白驹场著写《水浒传》时,每日以三腊菜为佐菜,从而写出了荡气回肠的不朽之作。那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施公食用三腊菜,三腊菜也就渐渐演变成地域性绝味名菜,三腊菜已俨然而为馈赠亲朋好友,甚至是国际友人的佳品。
三腊菜,因何得名?翻开白驹的镇志,原来它是因主要原料野麻菜的麻辣,芥子的辛辣、腊月天制作最佳,而辣与腊同音,由此而名。三腊菜主要原料是野生麻菜、咸萝卜干和芥子,炒制三腊菜时,要先在铁锅内放上适量的菜油,待起火油炸时,再将麻菜末与事先准备好的咸萝卜干粒和芥子一道入锅翻炒至三四成熟起锅,然后摊放到竹匾里冷却。充分冷却后再倒入锅中,加以适量的粮酒、食盐、姜末。拌好后将三腊菜装入敞口的瓶或陶罐中,密封半月左右,使其充分罐熟,然后开封食用,其口感则美妙绝伦。
岁月沧桑,白驹很多美景如今大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你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古镇悠远厚重的韵律。沧海桑田,今天的白驹镇辖区已经不再与大海相连,古代白驹盐场也已成为历史,但是白驹的文化靠着一代代白驹人的接力流传至今,如今白驹文化成为了白驹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文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