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横纹肌溶解症”病因知多少

达医晓护
原创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675 篇文章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大意是一名初三学生被老师罚做200个深蹲,两天后上体育课,在操场上行走时感觉身体不适,送到医院确诊是横纹肌溶解症。对于“横纹肌溶解”这个词,想必大家不会太陌生,2010年7月,南京等地突然出现多名横纹肌溶解症病例,一直未找到明确的病因,后来怀疑可能与食用小龙虾有关。因为小龙虾是很多人喜爱的食品,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还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横纹肌,人体内的肌肉主要分三种,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器官内部,如血管、肠道等,不受意识支配;心肌是心脏特有的肌肉组织;骨骼肌则是附着于骨骼,我们可以控制运动的肌肉。骨骼肌和心肌其实都是横纹肌,因为在显微镜下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而得名。平时我们说的横纹肌溶解症特指骨骼肌的损伤,这个疾病的主要特点是骨骼肌细胞被破坏,细胞内物质释放入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为什么会发生横纹肌溶解呢,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细胞能量耗竭和肌细胞膜直接损伤破裂所致。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常见原因有四大类,例如缺氧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源性损伤,此外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以引发横纹肌溶解症。成年人横纹肌溶解症最常见原因是创伤和药物,儿童横纹肌溶解有1/3是感染所致。在美国每年确诊的横纹肌溶解症超过25000例,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发生该病的人数也将非常庞大。

剧烈运动后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非常常见,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例如在本例中,学生被罚做了200个深蹲,可能是诱发肌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至于上体育课走圈时学生出现明显不适,可能只是巧合。也许患者本身已经非常不舒服了,仍然在坚持。走路后体力进一步下降,终于坚持不住了。走圈本身扮演了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但是走圈本身远远不至于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200个深蹲,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初三学生,运动量是不是过大足以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尚有待于医学专家的研判,即便如笔者这样的医学专业人士,也不敢妄下断言。然而让人吃惊的是,一件本应该由医学专家判断的、专业性很强的事件,当地教育局领导很快就判断出来属于师德师风问题,并对当事教师和校长做出停职处理。不清楚是教育局领导对自己的医学素养很有信心,还是着急安抚家长,柿子找软的捏。

我们前面提到,儿童横纹肌溶解症多与感染相关,22.3%-60.5%的儿童横纹肌溶解由感染导致,主要为病毒。该名学生在生病之前是否感染了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容易引起横纹肌溶解的病原,未见报道。遗传代谢异常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约占儿童横纹肌溶解症的10%-15%,主要有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线粒体氧化异常,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类疾病有几十种之多,往往要通过基因测序等高科技手段才能诊断。除非是相关专业专门研究这些疾病的医生,即便是其它专业的医生对此了解也非常有限。此外引起儿童横纹肌溶解的其它因素还有内分泌异常、电解质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学者发现学龄期儿童中40%的横纹肌溶解症由免疫性疾病引起,其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运动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在青春期儿童中多见,其发生与CK-MB/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有关。

以上这些内容非常复杂,说了这么多不是要求普通市民掌握这些专业知识,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知道一些皮毛就自信满满的指责这个,归罪那个,懂得越多越谦虚谨慎。针对帖文中的儿童患者,真正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给他做完善的医学检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患。为了安抚家属盲目武断地找替罪羊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态度。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

韩丹 王学敏

评论
药师科普坊
贡生级
已阅
2023-12-17
🔴🔴
贡士级
2023-12-13
大思快跑
进士级
已阅
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