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揭秘浙江首创的“野外博物馆”:浙大团队与四个保护地的自然教育新玩法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浙江科普是浙江省科协旗下官方科普账号。
收藏

研学风席卷的当下,行走的“课堂”在形形色色的博物馆、科普馆内开展着。

与此同时,一种面向大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野外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去“尝鲜”。

作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大创新点,野外博物馆这一全国首创、浙江特色的自然教育新玩法,有什么神奇魔力迅速走红,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国首创

浙江已经建了四个

目前浙江首创的野外博物馆共有四个,分别位于百山祖、清凉峰、千岛湖和乌岩岭四大自然保护地,各具特色、各有亮点。

浙江第四个、温州首个野外博物馆在乌岩岭开馆。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上个月,温州首个野外博物馆——“乌岩岭野外博物馆”在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刚新鲜开馆,不少市民游客闻讯而来,体验包括2条环线和1条登高线在内的3条户外展线,能了解到像黄腹角雉这样的珍稀鸟类被发现和繁育保护的幕后故事。

据了解,自今年初,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域生态研究所合作建设野外博物馆,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和生态游憩融合新模式,主打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野外场所。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域生态研究所是业内首创“野外博物馆”概念的团队,他们这样定义“野外博物馆”:按照生物学、生态学和博物馆学等原理,把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作为天然展品,通过展线和展牌等形式构建自然展示空间,以此构筑起的面对公众普及自然知识、开展自然教育的野外场所。具体的载体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海洋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等等。

野外博物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它可以说是自然博物馆的一种户外延伸,让大家沉浸式地体验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域生态研究所所长于明坚介绍道。

在研究所的推动下,2020年9月,国内第一个“野外博物馆”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现已建设黄茅尖、绝壁奇松、百瀑沟、巾子峰、龙泉大峡谷和瓯江源等展线6条,设置文字、图片与多媒体融合的科普展牌179块;2022年5月,清凉峰野外博物馆落成开放,目前建立石林、百步岭、峰顶、柘林坑、千顷塘、十门峡等6条户外展线,全程约38.5公里,设立展牌170余块,实现清凉峰科普教育的系统升级;在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氧吧博物馆,也建成展牌50块。

新玩法新在哪里?

在野外博物馆都能看到啥?

“野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是‘野’,让博物展馆从室内走到户外,展品都是活生生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是一种全新的自然教育模式和平台。”于明坚介绍,像空间场所、展品、展示方式、体验互动方式等,都与之前的自然博物馆、科普长廊等有本质区别。

野外博物馆让博物展馆从室内走到户外,展品都是活生生的。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具体来说,相比自然博物馆需要高成本地建设场馆,且展品都为标本或模型,野外博物馆则以大自然已经建成的“馆”为展示平台,筛选最符合原地生态特点的展品,讲述完整有趣的自然故事,成本低,并更加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而且本身这些地方都是优美的景点,使公众在游山玩水中体验自然、了解自然。

“野外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句全域生态研究所团队的原创性对联来表述:曲径通幽,山水间暗藏生命智慧;移步换景,峰谷中可寻书外玄机。”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丁平教授这样解释道。

现有的乌岩岭、百山祖、清凉峰和千岛湖野外博物馆展线各有特色,内容系统、丰富并饶有趣味。

例如乌岩岭的登高线,可登顶温州第一高峰,欣赏莽林、云海、花海相融的壮美画卷,其中既有“老中医”树参、“上下铺的兄弟”缺萼枫香、“绿林硬汉”硬斗石栎、“四季彩妆师”蓝果树等植物故事,也能看到黄腹角雉与院士的故事,森林防火带的利弊,不同海拔的植物为何同种不同样,以及藤本植物的“轻功”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枯木。

而在黄茅尖展线上,人们可以从海拔1500米的起点出发,零距离感受并了解野生植被和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这里以亚热带森林及其动植物为特色,会告诉你百山祖国家公园有连绵不断的黄山松林、山顶的灌草天堂,揭晓长三角第一高峰如何形成、云海何时现。站在百山祖管理站前,可以看到百山祖冷杉的沧桑历史和保护成就;在百山祖里原生地,展牌展示在浙江大学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百山祖冷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获得的卓著成果。

百山祖黄茅尖展线,野外博物馆以展线、展牌组成展览空间。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六大不同展现带领一路攀登,在峰顶展线挑战浙西之巅,解读动植物随着海拔攀升的生存赛跑,寻觅安吉小鲵的家、华东梅花鹿的餐厅、红外相机里的野生动物,了解森林植物和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历数着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清单……

清凉峰野外博物馆介绍。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在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氧吧景区,游客可以钻入这片隔绝炎热的清凉乐园,感受高负氧离子的森林康养,穿行在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寻觅林下珍贵的草木药材,发现有趣的猴欢喜、老鼠屎、“六姐妹”、“相爱相杀”,见识常绿阔叶林的“森林霸主”、“赢家”和“山大王”,偶遇十里不同音的白头鹎、大自然的音乐家两栖类,外表可爱又机敏胆怯的小麂,教你分辨毒蛇,躲避隐藏的危险……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氧吧博物馆展牌。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据悉,野外博物馆一般是以自然保护地以原有的生态旅游线路为基础,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自然景观资源调查,挖掘符合展线思路的主题和内容,针对性地设置文字、图片与多媒体融合的科普展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把对自然的“打扰”降到最低。

打造野外博物馆:

让科普教育寓教于“野”

“野外博物馆的自然教育模式有多种优势和创新,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然保护地的科普教育功能。”于明坚认为。

“打造野外博物馆,是为了突破传统室内博物馆无法直观展示较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现象、无法深入观察大型物种实体的局限,实现寓教于‘野’。”

研学教育团队在清凉峰野外博物馆参观。图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

同时,以往景区解说往往停留于“点”的层面,而野外博物馆更强调“馆”的概念,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各种展牌,对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进行更加全面的解读,更加契合我国公众的基本自然教育需求。在解说体系上,实现了基于现场展品设置解说展牌系统,筛选最符合原地生态特点的展品,每一块展牌都有确定的位置,更加注重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并且它还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与户外研学、有氧运动、生态游憩等相结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副会长吾中良认为,如何坚持全民共享,开展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的一大亮点,野外博物馆这一创新型自然教育模式可供全国借鉴参考。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地方建立以野外博物馆、室内博物馆展览馆、自然教育中心、网络自然教育展示平台为载体,点线面、户内外、线上下融合的自然教育平台。”吾中良说。

来源 |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
科普张林海
太师级
学习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