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西北大学博物馆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

西北大学博物馆
原创
211重点大学综合性博物馆
收藏

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博物馆(含贾平凹文学馆)开放天数300天:接待参观人员共8万余人次,讲解接待校内外团体700批次。其中国家、省、市领导、两院院士及知名校友30余批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博物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以往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活动,1)基地共建、开辟科普“新课堂”,如:《人类由来的九大里程碑》、《小小昆虫大大世界》等系列活动进校园40场次,完成馆校合作展览3场,完成中小学课后博物馆教育系列课程2项,服务中小学校学生3000人次。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6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陕西省暨西安市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市灞桥区机车公园举行。西北大学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小小昆虫,大大世界”为主题的科普体验服务,包括主题展览、科普图书推广、互动体验项目等。

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8日下午,由西安市文物局的指导,浐灞生态区主办,西北大学博物馆承办的“凝聚少年心 赓续中国梦”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在浐灞第十中学进行。本次活动在科技周内进行,旨在延续西北大学博物馆将馆内科普资源与学校校园教育充分结合,加强博物馆科学普及能力,厚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活动邀请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刘建妮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人祖探源:从天下第一鱼到现代人类》的讲座。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西北大学博物馆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现有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一份子。西北大学博物馆以此为契机,一与区域中小学校、高校院所、科技社团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二设立科技实践基地:与学校合作建立科技实践基地,提供实验器材和教学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三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与学校合作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博物馆积极开展微信平台、官网的运营工作。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北大学博物馆)推出“360数字展览”,其中包含校史馆、地球馆、生物馆、历史馆等基本陈列。另外还特别推出了“贾平凹文学馆”线上部分。西北大学博物馆官方抖音号视频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平台推出科普教育活动视频35个,还定期在快手平台进行博物馆相关的短视频发布。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西北大学博物馆)推出科普文,均为原创,内容包括“校史时光机”、“人类由来的九大里程碑”、“一见钟(秦)之秦岭动植物微科普”、“校园考古”等,截止本年度11月统计,微信平台及官网发布科普稿件145篇。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博物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每年面向全校公开招募志愿者50人,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志愿者讲解员的招募、纳新、培训、考核及开展活动的全过程。

受去年疫情影响,今年4月完成志愿者新生培训及考核,并正式上岗;4月前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完成社团春季研学活动;5月于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完成“博物馆大探秘”活动;此外带领学生参加陕西高校博物馆第二届“雏凤杯”讲解大赛,分别或二等奖和三等奖;6月完成社团志愿者队伍换届;9月进行社团纳新和面试并与长安大学校史讲解队进行交流学习;10月社团进行讲解培训考核;11月社团与交大西迁博物馆解说团开展交流学习。博物馆于10月开始,每周六向社会公众推出志愿讲解服务。

在工作内容上,志愿者除展厅讲解服务外,志愿者社团公众号上推出标本小品、文物小品等推文13篇。在活动方面,志愿者还配合博物馆完成线上语音讲解工作;参与博物馆中秋节线下活动;西安市科技周启动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深入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使这项工作活跃而有特点。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本年度博物馆获得科普项目3项,到款经费15万,西北大学经费支持用于科普工作经费5.8万,共计20.8万

博物馆现有专职科普人员5人,兼职科普人员30人,科普志愿者87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1.科普展览创意独特:我们注重展览设计的创新和独特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融入展览中,使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原理。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展览内容,使科普知识更加贴近实际、易于理解。

2.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开展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包括科学实验、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使公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依托大学博物馆的科研优势,我们注重科研与科普的相互促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展品和宣传材料,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同时,我们也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如西北大学博物馆院士进校园活动。

4.文化交流广泛深入:我们重视文化交流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通过与国内博物馆、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交流引进优秀的科普资源推广本土科普品牌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如引进故宫书院和敦煌研究院的文化元素进行博物馆进校园课程开发设计。

5.媒体宣传广泛覆盖:我们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关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宣传科普活动和展览信息扩大科普基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提高科普工作的传播效果,除了媒体在馆内进行采访报道外,我们还积极走进演播室与电台、电视台的受众进行交流互动。

6.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我们重视学生群体科普志愿者的招募和培养,通过定期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科普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增强了科普工作的力量和活力。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科普资源不足:我馆已经做出了一定的科普工作,但在某些领域和特定群体中,科普资源仍然不足。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

2.科普手段单一:尽管科普展览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改进,但总体来说,科普手段仍然相对单一。例如,在某些展览中,可能过多地依赖文字和图片展示,而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导致观众参与度不高。

3.观众参与度低:在一些科普活动中,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活动形式不够吸引人、活动内容与观众的需求不匹配,或者是因为宣传和推广不足,导致观众对活动的知晓度和兴趣度不高。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1.加强区域协调: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加强不同地区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促进多元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机构参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加强对民营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和引导,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3.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科普教育基地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4.落实优惠政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降低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普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支持,包括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科技展示、科普宣传等相关设施的配备。

6.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科普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和培养计划,为科普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7.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多元化奖励机制,对在科普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