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本基地保持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并适时开展各类科普互动活动。2023年度“蚕桑丝绸科普基地”实际开放216天,服务受众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总数超1.5万人次。其中:(1)接待政府机关、企业代表、行业协会、高校师生、中小学生等来访共24批次,接待人数1178人次;(2)分别参与了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主场展览活动、重庆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首届两江新区科普文化节主会场科普助力“双减”展区,两场活动吸引了超过4000人次驻足体验;(3)定向对接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其中重庆八中和大英中学研学团1000余人来室听取介绍和专题讲座,赴银翔中学为该校全体中学生讲解了蚕桑科普知识听者达3000余人;(4)承接产业科普,深入基层向蚕农、企业家与技术人员科普养殖、疫病防控等专业技术知识,共计23场次,受众2310人次;(5)作为参与方之一承办第28届华夏园丁大联欢活动,接待香港、澳门、台湾及内地的大中小学24名教师参观了解蚕业特色优势学科;(6)协办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接待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8名师生参加了活动;(7)举办年度“蚕桑文化节”和“蚕丝科普月”,受众超过6000人次。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 通过科普体验活动、科普展示观览和科学家精神宣讲等多形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储备科技“青苗”。活动既达到了助力“双肩”,又为中小学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抓手、为家长提供了亲子互动的新渠道。本年度开展了3场大型的科普活动进校园活动,协助开展1个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继续与1所小学发展战略合作,指导其建设“蚕桑文化”劳动课程实践基地,共服务中小学生约7000余人次。
1. 科普活动进银翔中学
2023年5月30日,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受邀参加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创新科技启迪智慧 欢乐校园”第六届(2023年)缤纷科技节活动,服务全校初高中学生3000余人。本次活动不仅带去了实验室“桑树”的培育技术,丰富多样的蚕、茧(蛹)活体,病源微生物、桑树种质资源图片,还有让人惊讶的科技创新产品——蚕丝蛋白止血新材料和病原万能检测试剂实验秀等,并且结合中学书本知识讲解,吸引了上千名初、高中同学前来展台参观体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让学生们不仅能用眼睛看、能上手摸,还能亲自体验一把大学课堂的实验知识。
**2.**两个教育集团的科普研学
2023年7月18日,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为四川大英教育集团共700余名中学生开展了科普研学活动。2023年5月1日,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为重庆八中云校的300名师生开展了科普研学活动。1000余名中学生亲临西南大学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活动过程中基地专业的科普人员带领大家深入参观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并为中学生们介绍最新的蚕桑科研进展,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科学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了解科研的本质和科学家们的工作方式,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积极思考,积极交流,与科普基地的老师和同学就科学研究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中,学生们接触了学科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此外,科普研学还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协助大学科学家精神宣讲
协助西南大学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以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的蚕学院士向仲怀先生为主题,通过向中小学宣讲向仲怀院士的事迹,包括向仲怀院士留学日子,潜心学习,归来后组建国内蚕学团队,带领团队打赢基因战,捍卫民族尊严,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带领我国蚕业科学跃升为世界领先水平等内容,并通过播放视频以及分小组观察蚕的生命史标本、现场提问交流等活动,让中小学的同学们感受和领悟向仲怀院士的科学家精神。
4. 与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开展合作
西南大学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与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深度合作,作为其技术支持,指导课程规划,开设了蚕桑种养课程,全校2000余名学生、100余名老师和家长都能参与采桑、养蚕、抽丝、纺织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能够真正的基于学生自主长程式发展,能够让学生的劳动教育拥有前沿后续的实质性增长。通过劳动实践和蚕桑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促进人才报效祖国。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展
2023年9月16-17日,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全国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以“五千年经典 新时代传奇”为主题积极申报并获准参与主题为“提升全民科普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庆市全国科普日暨首届两江新区科普文化节主场活动,于主会场“科普助力‘双减’”展区开展科普,该活动广受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网易新闻、上游新闻等多方报导宣传。活动中展示了活体的家蚕和各式各样的天然彩色蚕茧,提供动手体验蚕茧变丝的神奇缫丝之旅,让公众体验了“嫘祖”的养蚕之法、抽丝之术,展现五千年来改变历史进程的小小昆虫家蚕的神奇。除此之外,活动还通过体验利用现代科技观察蚕和桑树的微观结构和细胞模型等科普图文,向公众介绍了蚕、桑等活性物质、改性蚕丝的利用以及蚕病快速检测试纸等新时代蚕桑领域科技前沿,让经典开出新的传奇之花。同时,为了更好助力“双减”、寓教于乐,本次活动专门增设了蚕桑知识问答领特色明信片以及蚕茧DIY等互动性和知识性兼备的游戏环节,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和求知欲,让蚕桑文化默默的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好奇的种子。
**2.**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
**(1)参加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蚕桑丝绸科普基地受邀亮相由重庆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协、市社科联、西部科学城重庆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主场展览活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展区,展区活动包括桑树、桑果品种图片,蚕宝宝等活体实物,五彩缤纷的蚕茧,蚕桑及其活性物质制品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整条蚕桑生产链以及五千年蚕桑文化,还包括了紫外灯下观察转基因荧光蚕茧、体视镜观察蚕的微观结构以及通过培养皿培养细菌等科普实验体验,不仅涵盖了蚕桑基础知识和蚕桑文化,还可以亲自感受蚕桑分子层面的科学技术、了解蚕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此次展览于5月20-22日共展出了3天,接待了2000余名青少年及社会大众,让更多的学子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也让社会大众了解到我国蚕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2)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之多彩生物主题活动
2023年7月-11月,中国科协、科技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重庆行暨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蚕桑丝绸科普基地承办了其“青春有梦·科技有我·世界同心”为主题的子活动中的多彩生物主题创客营,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 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青少年创客精英、科技教师代表参加。活动形式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课程,活动周期为期五个月,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提供了线上学习视频资料十三个,图文指导资料三十个,开展线上研讨会三次,线上答疑百余次。线下组织安排体验课程包括参观实践桑叶、人工饲料喂蚕和体验缫丝并制作中华团扇;组织参观重庆自然博物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普基地等。为国际师生提供纪念品包括:明信片、胸章、蚕茧脸谱、中华团扇、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华龙雕塑、西南大学实验服。
**3.**接待全国政协科普及科技创新调研
科技活动周期间,接待全国政协苏辉副主席一行30余人参观了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代方银教授向苏辉副主席一行介绍了依托实验室建设的蚕桑丝绸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活动情况、实验室宝贵的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和多样性最丰富的桑树资源圃等科普资源以及“十四五”期间实验室的前沿创新成果,并请苏辉副主席一行参观了实验室的科普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惊喜于原来蚕宝宝和蚕茧还有这么多不同品种,感受到蚕桑种质资源活体保存的不易与珍贵。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蚕桑丝绸科普基地,依托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官方网站和公众号“资源昆虫全国重”,对基地开展的科普活动进行线上报导,通过系列科普文章,向公众科普蚕桑相关科学的前沿进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
——2023年2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进化生物学领域国际Top期刊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在线发表的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题为“Decipher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silkworm cocoon colors provides newinsights into biological coloration and phenotypic diversification”(破解家蚕茧色遗传基础为生物着色和表型多样化提供了新见解)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簇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Str)通过“剂量共享”协同参与家蚕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而决定绿茧形成,并基于泛基因组系统分析了茧色多样化的形成机制,提出了从野桑蚕到家蚕的茧色演化模式。这是首次在蚕体中鉴定到参与黄酮吸收的膜转运蛋白基因(簇),也是关于生物着色遗传机理的一项新发现。
——2023年2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国际Top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的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桑树研究团队题为“Dehydrogenase MnGutB1 catalyzes 1-deoxynojirimycin biosynthesis inmulberr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由脱氢酶MnGutB1参与催化的糖衍生DNJ生物合成分子机制,是桑树DNJ合成机理解析的重大进展。
——2023年2月,在西南大学蚕学研究所获批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之际,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的发展历程。该基因库既是一个综合性的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也是一座鲜活生动的家蚕遗传育种学宝典,是支撑我国蚕业及蚕学发展极为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
——2023年2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重庆巫溪团蚕桑产业组组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带队赴巫溪县、奉节县调研、商讨和落实新一年的重点帮扶工作及相关事宜。
——2023年2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带队赴江西省永新县、修水县调研指导当地蚕桑产业发展。代方银教授一行先后深入石桥镇长溪村、澧田镇双江村种桑养蚕基地,并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察看桑园管理、资源利用等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并与当地企业负责人就当前企业在科技研发、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所需支持进行交流探讨,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3年2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带队赴黔江区考察调研,强调蚕桑产业发展的“黔江模式”得到社会肯定,要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的瓶颈、堵点、难点进行凝练,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持续发力。
——2023年5月,科普基地线上报导该基地参展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重庆科技活动周活动,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亮相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区,以“普蚕桑之歌 尚科学之美”为主题开展活动。
——2023年8月,科普基地派出参赛队伍参加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科技创新大赛,积极宣传大赛的精神和宗旨,以赛促学,以更高的水平,更突出的成果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与复兴。
——2023年8月-2023年11月,蚕桑丝绸科普基地通过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大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线上平台,开展为期近3个月的“青春有梦·科技有我·世界同心”主题线上活动,科普基地提供了视频科普资料13个,图文资料30个,先后开展线上研讨会3次,线上答疑百余次,吸引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青少年创客精英与科技教师的参与。
——2023年9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科普基地参加“提升全民科普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重庆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以“五千年经典 新时代传奇”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了蚕桑产业的魅力。
——2023年9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桑树研究团队题为“The gap-free genome of mulberry elucidates the architecture andevolution of polycentric chromosomes”的研究论文。这是桑树首个报道的无缺口参考基因组,是继2013年桑树基因组图谱发表后,桑树基因组学领域中又一里程碑事件。不仅为桑树染色体的进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更对桑树的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基地在线发表简讯介绍学术期刊Medcomm在线发表的西南大学崔红娟教授团队题为“Sanggenon C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byRegulating the MIB1/DAPK1 Axis in Glioblast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原创性发现桑辛素、桑根皮醇和桑皮酮等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10月,基地公众号重点介绍了川桑的科研应用价值,并介绍了团队在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应用的丰富经验方法,荥经县人民政府、荥经县人民检察院和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签署《关于在珍稀野生桑树种川桑及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加强协作的意见》,多方合作全力为珍稀的荥经川桑保护与科研应用筑起可靠的“检力墙”。
——2023年11月,基地公众号发表简讯介绍生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的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的家蚕泛基因组和多组学数据分析平台(SilkMeta)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在家蚕种质资源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取得的又一突出进展,标志着团队创建“数字家蚕”的工作迈入新阶段,对于推动家蚕泛基因组成果在功能基因组、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1月,蚕桑丝绸科普基地报道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之多彩生物主题活动的线下内容,来自罗马尼亚、澳大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印度尼西亚、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津巴布韦以及中国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名师生参加了丰富的创客活动,推动青少年创客在和谐互动、亲密交往中增进理解认同,加深彼此友谊。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2023年度,结合蚕桑产业实际,组织开展了以“提质增效、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大量志愿服务工作。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岗位科学家代方银,前首席科学家鲁成,岗位科学家潘敏慧、赵爱春、黄先智、童晓玲及各自团队为主要力量,深入全国各大蚕桑产业主产区,下沉生产一线为当地产业发展献智献策在重庆(巫溪、奉节、武隆、黔江、合川、大足等区县)、四川(南充、宜宾、甘洛、乐至等市县)、广西(宜州、环江、忻州、凤山、都安、隆林、那坡等市县)、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吉林、辽宁、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培训指导报告50多场次,提供咨询服务300余次,培训从业人员5000余人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蚕桑丝绸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组织了多批次的科普人员培训,考核后选取合格人员成为科普讲师,针对性提供科普教育服务。本年度参与科普服务一线的主要人员及分工情况如下:
代方银 教授 基地负责人 科普宣讲
向仲怀 教授 科普指导 科普宣讲
鲁 成 教授 科普指导 科普宣讲
潘国庆 教授 科普指导 科普宣讲
何宁佳 教授 科普指导 科普宣讲
崔红娟 教授 科普指导 科普宣讲
文凯丽 组织科普活动 科普宣讲
阮 媛 组织科普活动 科普宣讲
童晓玲 教授 科普宣讲
潘敏慧 教授 科普宣讲
赵爱春 教授 科普宣讲
黄先智 教授 科普宣讲
陈 鹏 副教授 科普宣讲
马 赑 副教授 科普宣讲
韦俊宏 讲师 科普宣讲
何松真 讲师 科普宣讲
张 蕾 高级实验师 科普宣讲
丁 鑫 高级实验师 科普宣讲
此外,基地还组织李研、陈坤、王永朝等研究生志愿者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联络、实施、宣讲等。
基地2023年年度经费到账10万元,支出10万元。其中场地使用支出0.8万元,劳务费支出3.6万元,设备制作、采购支出2.2万元,网络平台维护0.6万元,宣讲材料印刷支出1.0万元,交通费用1.8万元。
二、特色工作
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蚕桑生物学系统研究特色方向,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蚕学知识创新机构、先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蚕桑丝绸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依托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实验室的专业特点和产业特色,开展以下极具特色的科普工作。
**(一)推进科普工作国际化和网络化。**承办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之多彩生物主题活动。以“青春有梦,科技有我,世界同心”为主题,设置“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等内容,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领略生物的多彩魅力,感受生物科技的力量,加强同“一带一路”国家的紧密联系,深化友好交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理念。
**(二)与地方政府科普工作协调一致。**亮相“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2023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主场展览活动。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展区,展出桑树、桑果品种图片,蚕宝宝等活体实物,五彩缤纷的蚕茧,蚕桑及其活性物质制品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整条蚕桑生产链以及五千年蚕桑文化,还包括了紫外灯下观察转基因荧光蚕茧、体视镜观察蚕的微观结构以及通过培养皿培养细菌等科普实验体验,不仅涵盖了蚕桑基础知识和蚕桑文化,还可以亲自感受蚕桑分子层面的科学技术、了解蚕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依托创新主体推动连续式科普。**开放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参观、了解、实践桑叶和人工饲料养蚕、体验缫丝过程等活动,既有科普实物的展示,还有科普视频以及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趣味性的科普讲座,甚至让中小幼的同学们走入实验室近距离的观察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生活,感受科学家精神,开拓民众的科技视野,厚植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四)联合有生力量打造地标式品牌。**科普基地长期连续与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在西南大学校园共同主办“蚕桑文化节”和“蚕丝科普月”特色科普活动,通过展示蚕丝传统服装秀、科普文化展板、桑树栽培和家蚕饲养、现场活动体验等板块多维度多方位的展示了蚕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彰显了蚕桑人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多元发展。每届持续1个月、每年增加新内容,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成为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三、问题不足
-
科普教育资金来源有限,导致科普活动形式和内容更新缓慢,活动范围也受限;
-
缺乏专职的科普专家,科普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年轻队伍经验不足;
-
科普素材整合、科普形式创新和科普产品创作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
四、工作建议
1.定期举办科普工作人员培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素养;
2.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基地间互助互访互学机制;
3.建立多元网络平台进行公共宣传,提升各科普基地的曝光度,增强整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