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不断丰富科普资源,保障科普工作投入,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普工作情况
**(一)**建立开放机制,普及生态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知识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等科普基地展教功能,围绕公众需求,大力开展大众科普工作,普及生态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知识。社会公众通过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系统”成功预约后,即可凭借“电子通行证”在约定日期进校入馆参观。截止12月7日,全年共计开馆282天,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59809人次,接待国内外团体167个,接待团体参观者15485人次,接待国内外个人参观44324人次。在167个团体中,包括国外团体2个、50人次,国内团体165个、15435人次。
**(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科普品牌项目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资源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双减”教育活动,打造如下科普品牌项目:
1. “送科普进校园”活动
3月,本馆组织科普人员一行11人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上夹河镇远航希望中学,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智惠行动。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博士王剑峰老师为初一3班40余名学生作了题为《奇妙的大自然》科普知识讲座,现场指导同学们亲手制作了蝴蝶明信片标本。之后,双方就如何将初中生物学教育教学资源与生物学科普活动相融合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经验分享。截止12月7日,全年累计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4场,1000余名中小学生受益。
2. “送科普进社区”活动
8月,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我家有个植物园”专场科普活动走进沈阳万科浑南·新都心社区。自然博物馆博士教师张珂为孩子们作了题为《走进多彩的蝴蝶世界》科普知识讲座,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了蝴蝶标本贺卡;自然博物馆博士教师李宏宇老师带领孩子们辨识了园区内植物种类;馆长申美兰为沈阳万科浑南·新都心项目授牌。
3. “走进自然博物馆,体验大学生活”科普“研学”活动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开展科普“研学”活动,为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提供重要平台和智慧服务。科普“研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邀请昆虫学专家开展《神奇的植物》《不同品系果蝇的鉴定》《昆虫标本的制作》等科普知识讲座;同学们自行设计、实施“会变色的花”整个实验过程;开展技能训练,中小学生亲手制作蝴蝶标本、甲虫标本、植物标本、琥珀、书签等工艺品;欣赏馆内珍贵的动物标本;观看“小恐龙找妈妈”“蜜蜂总动员”科教影片;走进大学实验室,制作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玻片,并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微观结构;游览校园,辨识校园内植物种类等。受众以博物馆为中心,零距离体验大学生活,感受大学文化。截止12月7日,累计接待沈阳市第五十中学、沈阳市实验学校、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等78所学校7000余名师生到馆开展科普“研学”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动植物标本制作体验训练合计60余场。举办大型标本制作大赛,参加人数200余人。
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研学”活动,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动植物标本赏析、科普知识讲授、亲手体验动植物标本制作、野外标本采集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助推“双减”政策落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绿色文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凝练展教精华,积极开展特色主题科普活动
1. 举办2023年沈阳市全国科技周活动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于5月20日至31日,举办了主题为“展示多彩生物 探索科学奥秘”暨2023年沈阳市全国科技周活动,科普专家现场助阵,参加现场科普活动的青少年、儿童及参观者累计超过3000人次。
在5月27日、28日开展的3场科普活动中,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学博士周正彦老师作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们》系列科普知识讲座,大学生志愿者讲解了珍稀动物标本,同学们还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黑根霉、青霉等真菌的微观结构。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昆虫学专家刘广纯教授的到来给本次活动掀起了高潮。在昆虫展厅科普现场,刘广纯教授虽被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所簇拥,但他却依然耐心地介绍了蝴蝶、蛾、蚤蝇、螽斯等昆虫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知识,解答了参观者关于君主斑蝶和王子斑蝶的有关疑问。之后,带领小朋友们系统地认知昆虫学构架,了解昆虫的生活成长规律,通过野外昆虫采集的实践经历,培养同学们从小锻炼科学方法中的观察和认知能力,练就细心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一起感受小小的昆虫世界蕴藏的巨大能量与奥秘。
2. 举办2023年沈阳市全国科普日活动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于9月23日,举办了“讲述生命故事,传递绿色文明——同上一堂科学课”暨2023年沈阳市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沈阳铁路第五小学、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小学、和平区第二小学、铁西区勋望小学、沈河区文化路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及家长150余人参加活动,另有50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线上活动。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刘广纯、馆长申美兰,大东区科协张伟等出席线下活动,省林草局余江处长,大东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文辉出席线上活动。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申美兰主持活动开场式。
活动中,由沈阳大学生态学博士高姗姗老师作了《神奇的植物》科普知识讲座,带领同学们自行设计、实施“会变色的花”科学小实验。之后,同学们在大学生志愿者引领下参观了中外珍稀动物标本展览、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微观结构、观看了3D科教短片。最后,同学们集中观看了“会变色的花”实验结果,畅谈了实验体会,参与了知识问答,高姗姗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本次活动,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本次活动,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四)挖掘科普潜力,开发科学实验作品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注重运用科学手段研发科普作品,提升科普创作能力。由博物馆科普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创作团队,设计科学实验“会变色的花”,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林草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荣获二等奖。
(五)利用科普基地创新平台,推动科学研究
今年,按照《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2023年度依托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平台研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馆申报了两项科研课题:《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科普推广的多元化模式研究》《沈阳市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析和外来入侵物种风险预测》,已经被辽宁省林草局列入项目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对林草科普资源利用和科普宣教模式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优化科普队伍,提高科技志愿服务水平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以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科普队伍,现有专职科普人员9人,专、兼职科普教师45人,大学生志愿者600余人。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注册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技志愿服务队”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注册科技志愿者683人。
专职科普人员负责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科普教师负责科普讲座、标本制作、实验验指导,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负责日常接待、秩序维护、担任讲解员工作。截止12月5日,累计开展接待、场馆秩序维护工作志愿者2000余人次,讲解服务志愿者300余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5万余个小时。
(七)拓宽展教渠道,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
1. 通过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网发布科普活动新闻、科普品牌建设工作报道、科普知识宣传、通知公告等方面文章50余条。截止12月7日,官网访问量150765人,微信公众号总用户数34177人。
2. 改造了贝类展厅,设计制作了贝类科普知识固定展板15块,新增展柜1个,更新了标本标牌的文字说明。
3. 更新展示展览标本75件,其中哺乳动物标本15件,昆虫标本50件,贝类标本3件,鸟类标本7件。
(八)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 人员情况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现有专职科普人员9人,兼职科普人员40人,其中,博士比例为96%,高级职称占比为81%。专职科普团队负责科普教育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评估与再完善,保障科普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专、兼职科普队伍共同负责科普活动的课程模块研发,并组织实施,确保科普活动有效开展。
2. 经费情况
本馆运行主要依靠学校财政给予5-10万年度运行经费,同时,依靠申请省、市科技项目资助。每年的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活动,省科协、市科技局会给予一定金额的项目式资助,资金额度较少。
二、特色工作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充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需求;是一个科研平台,它的丰富收藏是科学研究的巨大财富;又是一个科学普及基地,它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放,发挥保护自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作用。
(一)馆校协作配合,开辟科普“第二课堂”
自然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求知修身的“第二课堂”。本馆充分发挥科普基地教育功能,不断组织青少年学生到馆参观,并开展相关科普活动。科普讲座、标本制作内容丰富,配备了生动的PPT课件,丰富的图片资料以及多彩的科普知识展板,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二)立足馆藏特色,**展现教育教学功能
本馆以其丰富的标本收藏充分满足了沈阳大学基础教学实践需求。本年度共接纳生物科学、园林、生物工程3个专业6门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2个专业10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为提升在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接纳全校70个班级3000余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助力“辽宁省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馆为参赛者提供标本制作思路、技术、场地和原材料,本年度共有30余件作品获得省赛一二三等奖。
(三)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科研队伍,一方面,从事科普项目的设计,展教标本的鉴定及讲解介绍;同时,还从事我国林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种类分布和习性研究。目前,博物馆除展示展览的3000余件标本外,还有供科学研究的馆藏标本20万号,其中有珍贵的昆虫新物种模式标本300余种,博物馆能够承担全国相关类群的鉴定,许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问题不足
1. 运营经费没有保障
本馆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财政投入、获得省市科技部门的科研项目资助。上述经费额度不大,且没有固定保障。
2. 展陈设备设施急需更新
本馆于2016年6月开始对社会开放,至今一直未对展陈设备设施进行调整和更新。
3. 人员编制问题
本馆挂靠在学校二级学院下,不是独立建制,专业科普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工作起来不够得心应手。
四、工作建议
1. 建议每年对科普基地给予稳定且额度适当的保障运营经费,如果能够以项目式资助最好,有利于调动科普工作人员积极性。
2. 建议定期对科普基地给予改陈布展专项经费资助。
3. 建议每年专门设立科普基地展教能力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4. 建议以文件形式,对科普基地进行年度考核。设定考核指标,比如对独立建制、人员编制、科普活动开展情况、经费投入等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应独立建制”,给基层科普基地提供可执行依据。
5. 建议多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基地科普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