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喉癌术后真的不能说话了吗?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
原创
中国抗癌协会官方科普平台
收藏

喉是重要的发声器官,喉癌手术后,很多患者担心术后还能不能说话这一现实问题,其实这主要是由喉癌的病变范围及手术方式决定的。在喉癌早期,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术后可正常说话无阻碍;如果喉癌处于中期以上,则需对垂直喉、额侧喉等进行部分切除,此类患者术后可以说话,但是声音比较沙哑;在喉癌晚期阶段,对于全喉切除有着一定的要求,术后无法正常发音。但请大家不要担心,喉部分切除术术后嗓音沙哑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嗓音训练尽快恢复嗓音,即使是全喉切除术后患者不能利用喉发音,后期也可以通过食管发音训练、人工喉、植入发音按钮,甚至是最新的科技发明来帮助患者发音,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关于喉癌术后如何发音的问题。

1.喉部分切除术后如何发音?

半喉切除术和喉部分切除术,术后如果吞咽正常功能有所改善,即可将气管套拔出,但是在拔前,先堵塞气管套维持24-48小时,如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即可将管套拔出。对于采用喉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的声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声音嘶哑,但是不影响其余说话、呼吸功能,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无碍。对于嗓音存在的问题,嗓音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原理是使患者充分学习并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健侧声带代偿,增加声带的弹性,促进声带闭合,从而提高患者发音质量,改善声音的异常状态。它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 ,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非侵入性及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

2.全喉切除手术后如何发音?

目前全喉切除术喉患者有四种常见的发音方式,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食管发音:对于食管发音,无需通过工具或手术,就可以使发音得到改善和恢复,并且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人沟通交流,不受限制,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其发音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胸内压力,像打嗝似的在食管内逼出空气,形成对食管上端或咽部黏膜有效的冲击力,进而发音。在吸气时,食管内负压可以为空气压入食管提供很大的便利性,然后练习腹肌收缩,为膈肌上升以及增加胸内压力助力,在空气由上口排出以后,即可发音,一般初学者在练习1-2周即可掌握,并且经过不断练习,食管发音也会越来越流畅、自然。这种发音训练一般有专门的培训班,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已经成功举办30年的食管发音培训,帮助1000余名患者重建语言功能,使越来越多的无喉患者重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第二,人工喉:如果食管音训练没有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人工喉方式的应用也是比较显著的,它是使肺部气流通过人工喉发音,再加上气流进入口腔发音部位,如此来满足协同性工作需求。对其优点进行分析,可以保证发音的清晰度,但是因为受到随身携带人工喉装置的影响,发音装置两端的管子应与口腔内相互连接,其操作的便捷性较低。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声器容易受到污染,患者应不断规范具体的清洁与消毒步骤。

第三,电子喉:作为重要的电子发生器之一,其组成主要得益于晶体管,在说话时,电能会向声能完成相应的转化过程。该方法的使用并不难,将其放在下颌骨下方就可以的,但是有关于发出的声音,与机器人的声音比较类似,有时发音让人很难听懂,很多患者对此声音有些排斥。

第四,植入式发音纽,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在食管和气管之间置入单向阀,它可以使空气通过并送至咽部,同时能够防止液体和食物反向进入到食管中,在食管和气管间形成了一个单向通道,在堵住颈部造口时,空气会被导引至食管和咽部,从而产生震动发出声音。这种植入式发音纽为喉全切术后患者提供比其它办法更流利更自然的发音方式,其发音质量高,声音响亮,吐字连贯,持续时间长,易掌握,是国际上喉切术后声音重建的金标准,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但发音纽植入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由于放置位置不佳等原因使患者需要多次行放置手术,也可能造成黏膜损伤、感染、瘢痕阻塞气道以及误吞等意外伤害,因此在国内还没有广泛开展。

3.最新的可穿戴喉的技术

近日,一款可穿戴人工喉应运而生,它在识别佩戴者喉部发声的信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并将识别的信号转换为语音,其还原准确率是非常高的。其研发材料主要得益于石墨烯材料,在低频的肌肉运动、高频声波信息等方面,其灵敏度凸显,而且语音感知能力较强,抗噪声的作用不可小视。同时人工喉在热声效应的支持下,可以实现信号向声音播放的顺利过渡与转化,通过集成AI模型,人工喉在识别喉切除术患者模糊说出的词汇方面非常适合实践与应用,其准确率往往在90%以上,识别内容在合成以后,会转化为语音,接着在人工喉上播放,使患者的语音交流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进而给予声音障碍者强有力的保证。有关于人工喉的制作过程,其简单性、性能稳定性等性质优势突出,作为全新的硬件平台之一,对于语音识别和交互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相比于植入式发音纽,该发音装置对患者无创伤,确实是广大无喉患者的福音,该技术目前正在招募适用患者进行临床调试阶段,希望会给广大患者带来“新声”。

科技在不断进步,对于未来人工喉的应用领域,应不断强化与声音障碍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达到语音交互的根本目的,它不仅是为了使发声失能群体的发声问题得到恢复,实际上,也可以应用于普通人,满足其在特殊场合的交流沟通的需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妍)

评论
科普655096dC
贡士级
2024-01-23
清远市科协林志坚
庶吉士级
2024-01-20
刘金寿(LJS)
学士级
已阅
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