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本没有龙
因为中华民族
才有了龙
它被我们赋予了
超乎寻常的神力与地位
腾云驾雾是它
兴风作雨是它
(腾飞的巨龙,摄影师@杜华林,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
民间神兽是它
帝王专属是它
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它
(节庆活动中总有它的身影,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它并不存在
却又“无处不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与龙有关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多达360种,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从古至今
它的形象一直相伴左右
(龙的存在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样漫长,摄影师@孙泽&张艳&梁小君&王晗&柳叶氘&黑敀&博物胶囊&徐勤&肖怡宁&徐畅宇&李文博&肖遥&孙岩&包浩霖&动脉影,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但是
至高无上的龙
并非生来不凡
在漫长的生涯中
它究竟经历过什么
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
其中的波折
你也许无法想象
01
龙的童年
- 龙形象的来源 -
距今8000多年前
辽北大地上的一处远古聚落内
人们围聚在中央的广场上
用石块堆成了一个图案
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大家伙
也许就是龙
刚刚诞生时的模样
(查海遗址堆塑龙,摄影师@孙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这时候的龙
单纯且懵懂
它既没有固定的名称
也没有统一的形象
作为想象出来的生物
它的原型或许来源于
那些生活在古人身边的
“神奇动物们”
猪
在东北地区的先民们眼中
它是维系生存的重要保障
于是,他们用玉石雕琢它的模样
成为了神圣的“玉猪龙”
(它有着猪的头部和长而卷曲的身体,摄影师@梁小君,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鲵
甘肃地区的先民们
在河流边惊讶地发现
它能够自由地往返于水陆两地
于是,他们用线条勾勒它的样貌
成为了独特的“鲵鱼龙”
(它长着人脸和细长的鱼身,摄影师@王晗,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鳄
它性情凶残、气势十足
让河南地区的人们
恐惧着、崇拜着、渴望着
于是,他们用蚌壳堆砌出它的形状
成为了威严的“鳄鱼龙”
(它看着十分像鳄鱼,摄影师@张艳,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蛇
它行踪诡秘
有些更是身藏剧毒
山西地区的先民们
对它是既畏惧又好奇
于是,他们用色彩描绘出它的形象
成为了神秘的“蛇龙”
(它在吐着信子,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猪、鲵、鳄、蛇...
龙的模样就这样
被慢慢“打磨”了四千年
直到夏朝建立
作为当时中国最强势的王朝
它有着其他各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夏人心目中的龙形象
也逐渐普及开来
(夏绿松石龙形器,其原型更像是蛇,摄影师@黑敀)
▼
夏朝灭亡之后
人们对龙的喜爱有增无减
借由铸造技艺的发展
龙时常出现在各式各样的青铜礼器之上
形象也由曾经的简单质朴
变得更加神秘狞厉
(西周青铜爬龙,摄影师@博物胶囊,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此时的龙
不仅有了规范的形象
更拥有了专属的名字
(龙文字演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数千年的岁月
让吃着“百家饭”长大的龙
逐渐褪去了远古时期的“稚气”
变得成熟的它
即将正式步入“神界”
迎接不凡使命
02
初入“神界”
- 龙的神力与民间形象 -
龙的“神仙生涯”
开始得并不顺利
对于上古时期的人们而言
龙可以是被驯养的宠物
它的肉甚至还能被拿来吃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里的龙很有可能是鳄鱼,死后被做成肉酱献给了夏王吃)
▼
帝舜氏世有畜龙......龙一雌死,潜醢(hǎi)以食夏后。
中国人不养闲神
要想在神界“打响名声”
实力不过硬可不行
龙,决定学点“看家本领”
(商代玉龙,摄影师@柳叶氘)
▼
艺术源自生活
鳄鱼,作为龙的原型动物之一
平日总是与水相伴
雨季恰好是它们更活跃的时候
观察到这些现象的古人
便将鳄鱼与雨水联系起来
龙因此“学会了”
行云布雨
(在水中捕食的鳄鱼,图为凯门鳄,仅作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对于农业大国来说
这项技能可谓十分重要
龙也理所应当地担上了
控制雨水的重任
洪水时
它是疏通水道的得力助手
(出自《山海经》,应龙为大禹疏通了泉水)
▼
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通,禹因而治之
久旱时
人们又会在求雨仪式上
挥舞着它的身躯
期望它能够回应祈祷
为大家降下甘霖
(早在商代,就有通过舞龙来求雨的记载,摄影师@蔡朝阳)
▼
辰时(清晨)
正是神龙下雨的好时机
于是它被纳入了历法
成为了十二生肖中的“辰龙”
与人们的命运紧密相连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生肖纪年的记录,摄影师@袁欢欢,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不止于此
穿梭在云间的龙
拥有着沟通天地的本领
(西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珮,其中的龙如同奔行在云间,摄影师@柳叶氘)
▼
它是坐骑
由神明牵引
翱翔于天地之间
(请横屏观看,这里的龙看上去十分“呆萌”,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它还是墓室内的“常客”
往返于生死两界
将逝者们的灵魂带往仙界
(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龙,成为了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手段,摄影师@任俊豪)
▼
唐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
佛教经典中的“龙王”形象
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作为“畜生道”中的一员
它们亦正亦邪
既拥有神通变化
也有着各自的喜怒嗔痴
(敦煌第35窟《龙王礼佛图》,梵文中代表蛇的“Naga”被误译成了“龙”,因此图中的龙王有着人首蛇身的形象,摄影师@孙志军)
▼
在外来文化与本土信仰的结合下
龙摇身一变
成为了龙首人身的龙王
有了“人情味”之后的龙
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他们供奉龙王,为其修建庙宇
龙,因此获得了新的任务
就是成为一方的保护神
佑护着当地风调雨顺
(濒临江河湖海的地方,往往都有龙王庙,摄影师@张炜)
▼
口口相传之下
龙的故事也变得更加丰满
人格化的形象之外
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龙生九子的描述最早见于明代,且存在多种版本,本图仅挑选其中部分展示,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作为地方的保护神
自然也要守护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龙,身为鳞虫之长
能够镇压住各种毒虫
(出自《说文解字》)
▼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于是,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二
人们便会撒灰熏虫
称为“引龙”
期望龙能在这一天“抬头活动”
驱散春分时节蠢动着的毒虫
让大家免受疾病的困扰
(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摸龙头以求祝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除了这些主业之外
龙还是一名活跃的
民间文艺工作者
它是戏剧中的常驻嘉宾
(傩戏中的龙头面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是建筑中的经典元素
(山西汾阳太符观中栩栩如生的龙雕塑,摄影师@邢睿泽)
▼
更是绘画中的重要角色
(图为宋代陈容所绘《九龙图》,每个龙的表情都各不相同,摄影师@包浩霖)
▼
虽然任务繁杂
但好在业务能力过硬
龙在民间混得风生水起的同时
也受到了皇室的青睐
于是,龙成功“上岸”
拿到了皇家的“正式编”
03
天选神龙
- 龙与封建王权 -
龙进入帝王之家的时间
大约是在汉代
出身卑微的开国皇帝刘邦
为了向天下宣告自身的正统
便将算盘打在了龙的身上
于是,史书中的刘邦摇身一变
成为了“龙之子”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在史书的渲染下
不仅刘邦的父亲是龙
刘邦自身是龙
刘邦的儿子也是龙
如此“大费周章”
无外乎是借用了龙的神圣属性
来强调西汉政权的合法性
(西汉龙首形盖弓帽,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
▼
受此影响
帝王们开始意识到了龙的价值
纷纷将自身与龙绑定
龙,看似拥有了帝王之气
却也压力重重
成为了制造舆论
自证天命的“工具龙”
(唐赤金走龙,摄影师@柳叶氘)
▼
龙与皇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到了元代
统治者更是试图将龙彻底垄断
政府正式下达了禁令
除了官方机构外
民间不许织造任何与龙有关的图案
(龙的长相集合了各种动物的特征,摄影师@李伟,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民众对龙千年来的热爱
又岂能被一纸禁令阻挡
为了避免审查
人们纷纷对龙纹进行了“魔改”
有的减了个角
有的则少了个爪子
各种变异的龙纹层出不穷
(这件瓷器上的龙长得十分奇特,摄影师@动脉影,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不仅是龙纹
那些出现在民间节庆中的龙
长得更是五花八门
有用板凳拼成的龙
(浙江云和板凳龙,摄影师@梅育源)
▼
有用草编成的龙
(汾口舞草龙,摄影师@程海波)
▼
有用烟花制成的龙
(烟花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人们的手中
龙可谓是各种形态
布、草、竹、纸、木、纱
只要是生活中的常见材料
都可做成龙
(用纸拼接成的玩具龙灯,摄影师@于奕奇)
▼
面对现实
统治者不得不作出让步
重新规定了龙的形象
即“五爪二角”
仅有帝王一人
可以将它穿在身上
(帝王服饰上“张牙舞爪”的龙,摄影师@动脉影,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到了明清时期
帝王们的欲望日益膨胀
于是,龙包揽了
皇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皇家的护卫
盘旋在宫殿的梁柱上
守候在帝王的坐榻边
(乾清宫牌匾下的金龙,摄影师@柳叶氘)
▼
它承包了琐碎的“家务活”
锦被、茶盏、果盘、文房用具上
处处都有它的身影
(明清皇室器物中的龙,摄影师@柳叶氘&袁欢欢&杨文杰)
▼
它还成为了
皇室工程的“包工头”
上至天花板
下至下水道
每一处细节
它都要严加把控
(故宫太和殿台基上的螭首,每逢大雨便会出现“千龙吐水”的景象,摄影师@潘之望)
▼
尽管身兼多种神通
但此时的龙
与其说是皇室专崇的图腾
不如说是皇帝专属的“工具龙”
(故宫中的龙,摄影师@焦潇翔&宫迷&姚朝辉&柳叶氘)
▼
工作虽然辛苦
但在外人眼中
好歹也是体面的金饭碗
在皇家勤勤恳恳工作的龙
或许不会想到
它即将迎来“龙生”中的低谷
1911年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
彻底覆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与皇家高度绑定的龙
也因此遭受了株连
(象征着清政府的黄龙旗,摄影师@吕效楠,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失去了皇权这个“靠山”
龙再也不是神圣与威严的象征
反而成了愚昧与落后的代表
进步人士将其视为打倒对象
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出自1911年《同盟会在港澳的活动和广东妇女界参加革命的回忆》)
▼
一群培基学堂学生,到营地大街宝衡银号,抗议悬挂清朝的龙旗,和店方面的主事人发生争执,并向龙旗扔掷石块。
此时的龙
早已不复昔日的神采奕奕
陷入“龙生危机”的它
又将何去何从?
04
飞入寻常百姓家
- 龙与近现代社会 -
时间来到了60多年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
此时的中国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怀揣着民族复兴、走向世界的决心
这是中国的机会
也是龙的机会
(出自1978年发布的歌曲《龙的传人》)
▼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正如歌曲中的描述
也许没有什么动物能比龙
更适合象征中华民族了
毕竟,它早已在漫长的历史中
与我们相伴了数千年
(阳光下的舞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龙,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古时的龙俗
被传承了下来
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最初只有在祭祀祈雨时
才会献跳的龙舞
如今早已成为了日常庆典中
不可缺少的一环
(汕头澄海西门龙凤舞,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曾是荆楚地区
为了纪念屈原而划的龙舟
如今也成为了一项
广受民众喜爱的体育赛事
(赛龙舟,摄影师@卢文)
▼
腾飞反转的身影
早已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它可以在空中飞
(由无人机组成的龙,摄影师@匪霸)
▼
可以在火中舞
(舞火龙,摄影师@张乐)
▼
可以在水里游
(在水上巡游的“金色巨龙”,摄影师@罗期文)
▼
一路走来
龙经历了太多
它的存在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样漫长
它曾是远古部族的图腾
是呼风唤雨的神兽
是威严皇权的象征
(故宫螭陛,摄影师@王天羽)
▼
在经历过时代的磨炼
与岁月的沉淀之后
龙,终于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那就是成为中华民族的
“精神代言”
一切美好而向上的事物
都可以是龙
它是瑰丽秀美的祖国山河
(请横屏观看,秦岭亦被称为“中华龙脊”,摄影师@王永杰)
▼
是“霸气十足”的大国工程
(核电工程“华龙一号”的核岛内部,图片来源@过东海)
▼
是勇往直前的科学探索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与企鹅,摄影师@阿凡昌)
▼
亦是每一个自强不息
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舞龙的人们,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从初入神界
到天选神龙
再到14亿人心中的图腾
龙用了八千年
但不管它的身份如何变换
有一项工作
却始终没有改变
那便是承载着人们
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画着糖画龙的老人,摄影师@苏凌汉)
▼
或许
世上本没有龙
有的只是中国人的
梦想与创造
(北京箭扣长城,宛如一条盘旋的巨龙,摄影师@周青阳,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新的一年即将启程
祝大家
万事兴“龙”
一路长安!!!!!!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黄太极
编辑:所长
图片:潘晨霞
设计:汉青&杜睿
地图:张松楠
审校:镜子&周天秀&郑艺
封面设计:汉青
外审专家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张劲硕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馆员 郭东珺
注:
1、第一章关于龙的原型存在多种说法,本文仅列举其中部分。
2、第二章关于龙行云布雨的能力来源,学术界有多种推测,本文选用的是鳄鱼来源说。
3、第二章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节日来源存在多种说法,还有观点认为是与星宿位置变化有关。
【参考文献】
[1]郑军, 徐丽慧. 中国传统龙纹艺术[M].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2.
[2]施爱东. 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3]李零. 十二生肖中国年[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4]吉成名. 中国崇龙习俗[M].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20.
[5]袁靖.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6]朱学良. 上古至秦汉时期龙崇拜之嬗变及其文化意蕴[J]. 文学与文化, 2012(03).
[7]李零. 说龙,兼及饕餮纹[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03).
[8]朱乃诚. 炎黄时代的图腾与龙及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形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9).
[9]袁广阔.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J]. 光明日报,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