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鲵,两栖类动物的“活化石”,在工业文明时代下面临灭绝的危险

百度百科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收藏

由于大鲵的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类的大肆捕杀食用,野生大鲵一度濒危灭绝。大鲵作为一种重要的名贵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营养美味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此外还含有众多的氨基酸种类,因此大鲵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1]。中国大鲵作为一种两栖类鱼类,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中上游及其支流,多栖息于山间小溪以及石缝间阴暗潮湿处。

由于大鲵的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类的大肆捕杀食用,野生大鲵一度濒危灭绝。大鲵作为一种重要的名贵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营养美味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此外还含有众多的氨基酸种类,因此大鲵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野生大鲵是要被保护起来的,大鲵人工养殖的实现为水族馆、动物园甚至是人们的饭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工养殖要以保障生态链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样才能促进这一产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山海经》就曾经提到过大鲵,这本书中存在众多的上古神兽,如今却“飞”入了寻常百姓的人家,成为很多人桌面上的美食。大鲵的肉质鲜嫩,有一股山椒的味道,因此又被成为“大山椒鱼”。

恐龙早已灭绝了,为生活在恐龙时代的大鲵仍然幸存下来了,虽然其野生物种的资源情况,尤为堪忧,但还好目前尚未灭绝。

两栖动物的活化石,在恐龙时代就已广泛分布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可以达到1米以上,最重的可以超过百斤。大鲵小时候用腮呼吸,长大之后就用肺呼吸,它们的体色能够随着不同的环境而变化。因其嘴边特大,叫声洪亮,酷似婴儿,又名“娃娃鱼”。

《山海经·北山经》以“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的描述则记录了娃娃鱼的存在,也表明该物种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人对于大鲵的了解十分有限,只知道大鲵会发出婴儿般的叫声,因此“娃娃鱼”这个名字在民间流传至今。

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最为众人所知晓的就是国宝大熊猫,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800多万年。

还有一个物种的历史更为久远,那就是早在约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广泛分布于低纬地区,并且生存至今的两栖类动物活化石——大鲵。它被认为是“淡水中的大熊猫”以及“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关键物种”。

北京大学的教授高克勤与美国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鲵的祖先早在165亿年前就生活在内蒙古地区。这一研究成果将这一世界珍稀动物的起源时间推前了1亿多年。据高克勤教授介绍,此前所知这类动物的最早化石产自北美洲,距今仅6000万年左右[2]。不过,其中所蕴含的进化信息也相当有限。

大鲵的寿命也很长,有很强的耐饥饿的本领,将其饲养在清水中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被饿死,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其寿命可以达到50-60余年,野生状态下可以存活130余年,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寿星鱼”。

与中国大鲵比较接近的物种有美国隐鳃鲵以及日本山椒鲵,不过这两种大鲵由于过度捕杀和采集以及水污染等,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了,因此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中国大鲵有着绝对的优势。

大鲵的骤减,为生态保护意识敲响了一记警钟

大鲵有很多的品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等,日本大鲵相对于中国大鲵而言体型较小,但是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两栖动物。由于日本引入中国大鲵,并与日本大鲵杂交,而导致在野外也很难见到纯种的日本大鲵。

中国的大鲵现在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以及珠江流域及其支流。现在由于城市化的加剧以及环境的破坏,中国大鲵的分布也变得支离破碎较为分散,也很少能的中国大鲵已经是进了附录二的生物,也就是濒危动物的名单之列。

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捉以及环境的污染,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正在野外的河流中逐渐消失,在1988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大鲵是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大鲵成为濒危保护动物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认为的捕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大鲵对谁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中最差者之一[3]。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域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它们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此外,大鲵喜静怕惊,视觉不发达,但是嗅觉和听觉却很发达,在大鲵生长的过程中,水质以及早生等干扰都会使得大鲵出现躁动不安,并伴随着吐食、停食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易感染其他的疾病[4]。

而目前随着城市交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修路、修桥、隧道的挖掘等一系列工程的开展,使得施工以及养殖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

不夸张的说,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为代价的。

就拿大鲵来说,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噪音、爆破冲击波等都会造成大鲵出现停食的反映,严重的时候还会直接导致大鲵的死亡。

所以说,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不仅包括直接侵占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还包括对它们生命的直接掠夺,这些都是在为生物物种的灭绝做出的一点“努力”,常年累月下去,濒危动物名单上的生物会越来越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鲵的确有其丰富的食用价值,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鲵可以入药,且具有提高人们的大脑运作的能力,有着美容美颜等诸多的作用。并且其中还含有活性钙等生命必要物质,是一种含有众多营养价值的补品[5]。

因此,对于野生的大鲵,我们应该予以全力的保护,因为现在人工饲养大鲵的产业已经基本成熟了,但是即便如此,对于人工饲养大鲵的产业,我们也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更好保护”的原则。这样,才能促使大鲵产业能够永久且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鲁,刘欣,胡佳,等.梵净山区大鲵营养应激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饲料研究,2020

[2] 乌万普.“怪鱼”大鲵[J].内蒙古林业,2019

[3] 彭霄鹏.大鲵野生种群可持续开发及保护的探讨[J].生物世界,2019

[4] 赵虎,王启军,孔飞,等.工程建设对大鲵养殖影响的分析[J].河北渔业,2019

[5] 王大庆.大鲵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资讯,2015

评论
科普cuili007
庶吉士级
好的
2023-01-07
叔叔的小懒猪
太师级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