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达西定律

百度百科
原创
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收藏

达西定律

Darcy’s Law

式中Q为单位时间渗流量,F为过水断面,h为总水头损失,L为渗流路径长度,I=h/L为水力坡度,K为渗透系数。关系式表明,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多孔介质的渗流量与渗流路径长度成反比,与过水断面面积和总水头损失成正比。从水力学已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水断面F的乘积,即Q=Fv。据此,达西定律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v=KJ

v为渗流速度。上式表明, 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一次方成正比。说明水力坡度与渗流速度呈线性关系,故又称线性渗流定律。达西定律适用的上限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达西定律适用于地下水的层流运动;另一种认为并非所有地下水层流运动都能用达西定律来表述,有些地下水层流运动的情况偏离达西定律,达西定律的适应范围比层流范围小。

这个定律说明水通过多孔介质的速度同水力梯度的大小及介质的渗透性能成正比。

这种关系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V=K[(h2-h1)÷L]。

其中V 代表水的流速,K 代表渗透力的量度(单位与流速相同,即长度/时间),(h2-h1)÷L 代表地下水水位的坡度(即水力梯度)。因为摩擦的关系,地下水的运动比地表水缓慢得多。可以利用在井中投放盐或染料,测定渗流系数和到达另一井内所需的时间。

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含水层中,曾沿着多口水井,采用碳14 方法测定地下水的年龄。结果测出渗流系数为每年7 米。在渗透性能良好的介质中,渗流系数可高达每日6 米。美国还测得过每日235 米的纪录。不过,在许多地方,速率通常是每年不超过30 米。

公式推导

简介

达西定律是渗流中最基本的定律,其形式简洁( v= kJ ),最早是由实验证实的。它清楚地表明了渗流速度v与水力坡降J 成正比的关系。但这里只是笼统地用k 体现不同材料的不同的渗透性。为了更细致地认识和控制特定渗流就必须清楚k 与哪些因素有关。

渗透系数的决定因素

由以上推导可知,达西定律描述了渗透流速与水头损失率成正比的关系。同时还可知渗透系数(k= Cd2 γ/μ)只取决于渗流材料系统自身的特性(Cd2)和流体自身特性(γ/μ)两种因素;前者只与多孔介质的组成结构有关,是唯一能够改变的内容。

既然渗透系数k 具有流速的尺度,并决定于多孔介质的结构和流体的性质。因此在分析和控制渗流时即可从此去寻求方案。

相关信息

地下水在土体孔隙中渗透时,由于渗透阻力的作用,沿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损失。为了揭示水在土体中的渗透规律,法国工程师达西(H.darcy)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1856年总结得出渗透能量损失与渗流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为达西定律。

达西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中的①是横截面积为A的直立圆筒,其上端开口,在圆筒侧壁装有两支相距为l 的测压管。筒底以上一定距离处装一滤板②,滤板上填放颗粒均匀的砂土。水由上端注入圆筒,多余的水从溢水管③溢出,使筒内的水位维持一个恒定值。渗透过砂层的水从短水管④流入量杯⑤中,并以此来计算渗流量q。设△t时间内流入量杯的水体体积为△V,则渗流量为q=△V /△t 。同时读取断面1-1和段面2-2处的测压管水头值h1,h2,Δh为两断面之间的水头损失。

达西分析了大量实验资料,发现土中渗透的渗流量q与圆筒断面积A及水头损失△h 成正比,与断面间距l 成反比,即

式中i=△h/l,称为水力梯度,也称水力坡降;k为渗透系数,其值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水的渗透速度,cm/s 。

式(1-1)和(1-2)所表示的关系称为达西定律,它是渗透的基本定律。

适用范围

达西定律是由砂质土体实验得到的,后来推广应用于其他土体如粘土和具有细裂隙的岩石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渗透并不一定符合达西定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

大量试验表明,当渗透速度较小时,渗透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在一般情况下,砂土、粘土中的渗透速度很小,其渗流可以看作是一种水流流线互相平行的流动——层流,渗流运动规律符合达西定律,渗透速度v与水力梯度i的关系可在v-i坐标系中表示成一条直线,如图2(a)所示。粗颗粒土(如砾、卵石等)的试验结果如图2(b)所示,由于其孔隙很大,当水力梯度较小时,流速不大,渗流可认为是层流,v-i关系成线性变化,达西定律仍然适用。当水力梯度较大时,流速增大,渗流将过渡为不规则的相互混杂的流动形式——紊流,这时v-i关系呈非线性变化,达西定律不再适用。

①砂土、一般粘土 ②颗粒极细的粘土

少数粘土(如颗粒极细的高压缩性土,可自由膨胀的粘性土等)的渗透试验表明,它们的渗透存在一个起始水力梯度ib,这种土只有在达到起始水力梯度后才能发生渗透。这类土在发生渗透后,其渗透速度仍可近似的用直线表示,即v=k(i-ib),如图2(a)中曲线②所示。

低渗、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藏内的渗流本构关系由“研神齐成伟”的幂比方程描述,见图3。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