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幽门螺杆菌,很多人并不陌生。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幽门螺杆菌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经常会将它和胃部疾病相谈起。不少人到医院体检后,发现自己呈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都十分慌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是一定会得胃病?”
“感染后我没有明显的症状,需不需要治疗呢?”
“如果不采取治疗,会不会引起某些病变?”
一、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按理说,人的胃部处于强酸的环境,一般细菌很难存活,但幽门螺杆菌却是一个例外。
幽门螺杆菌喜欢寄生在胃粘液和胃粘膜细胞之中,能够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使自身不会被杀死,因此一旦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在不采取治疗的情况下,它能够安然陪伴宿主一生。
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
(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初,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发现,为了证实它可能与胃炎有关,作为发现者之一的科学家马歇尔喝下含有10亿多只幽门螺杆菌的水,结果得了急性胃炎。医学界也开始深入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了解这种细菌在消化道中的作用。之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间接证据,比起未感染的患者,被感染的人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概率会更高。
二、感染后一定会得病吗?
不一定。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九成以上的胃癌患者被诊断出患有幽门螺杆菌,这使得该细菌被全球公认为第一类致癌性细菌。然而,在这些患者当中,仅有1~3%的患者患有胃癌。
癌症的形成可能与许多因素相关,比如膳食习惯、基因变异以及环境污染,而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那胃炎和胃溃疡呢?有可能。虽然有马歇尔亲自试验的案例,但一般人并不会感染如此多的幽门螺杆菌。绝大多数被感染的人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少部分则会有腹痛,腹胀等无特异性的症状。
三、幽门螺杆菌是否毫无益处?
由于幽门螺杆菌增加了患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毫无益处,人体最好不要有它们。事实上,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无是处。
1. 幽门螺杆菌能够提示肠道菌群紊乱
对于一部分感染者来说,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因为肠道菌群失调,缺少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其他微生物,因此它能够提醒人们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2.幽门螺杆菌与食管腺癌
有实验表明,在应用抗生素清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后,患者发生食管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且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消失,胃癌的发生率虽然相应减少,但是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却逐年攀升。
3.幽门螺杆菌与哮喘
在大规模哮喘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发现:被感染者平均在21岁患上哮喘,而那些未感染者平均在11岁时就患上了哮喘。这表明幽门螺杆菌与儿童时期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能够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生风险。此外,幽门螺杆菌可能还与预防儿童花粉过敏有关。
四、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都需要赶尽杀绝?
应该分情况分析,有些高危人群一旦查出,最好及时根治。这些人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或有家族史,曾做过胃部手术,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阿司匹林的患者,都需要注意。
另外,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差,胃部抵抗能力,胃黏膜保护能力也较弱,若感染后没能及时治疗,容易得胃癌,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上这些人群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降低患病或加重的风险。
由于幽门螺杆菌增加了患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毫无益处,人体最好不要有它们。事实上,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无是处。
五、需杀菌的人要注意哪些事?
按照医嘱吃药,一次也不能落下。很多患者多次杀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医嘱吃药,断断续续地服药导致了抗药性的出现,从而导致杀菌失败。目前,四联疗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治幽门螺杆菌传染的手段:联合应用PPI、两类抗生素以及铋剂,持续服用10~14天。在根除治疗四周后可到医院进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确定是否成功。如果治疗途中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向医生求助。
六、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
为了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三种常见的传播渠道,分别是粪-口,口-口以及医源性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饭前便后洗手,食物和餐具要经过高温消毒等;避免口对口传播,由于小孩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当大人在喂食孩童时,最好不要将嚼烂的食物吐出来喂食,避免传染;定期更换牙具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另外,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粪便都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也能引起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这些都要避免接触。
此外,强身健体,保持良好的身心,规律饮食也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后出现症状的风险。
虽然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但识别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可能表现出的症状有:反酸,恶心,呕吐,严重口臭,烧心,腹胀,食欲减退等。
总之,及时发现,尽早就医,听取医生的意见决定是否根除。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做到既不对幽门螺杆菌心存侥幸,也不会因此“谈幽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