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葡萄白粉病综合防控技术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原创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官方账户
收藏


一、葡萄白粉病的危害

=================

葡萄白粉病是由葡萄白粉病菌[Erysiphe necator(Schw.)Burr.]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已遍布于世界各葡萄主要栽培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如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安徽、中国台湾等地都有发生,但总体上雨水比较多的地区发病轻、发生程度比较低、为害损失比较小,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北部等干旱区发生普遍、发生程度比较重、危害损失比较大,一般会造成果粒酸度高、不能成熟,造成果实品质的下降,丧失食用价值和加工价值;枝条不能成熟、运输和传导机能下降、生长量和生物量减少,花芽分化、营养储藏、枝条不能越冬等受到影响。葡萄遭受葡萄白粉病危害,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60%左右,发病严重的果园减产80%以上。

二、症状

葡萄白粉病菌可以侵染叶片、果实、枝蔓等所有绿色部分,但幼嫩组织较易感病,通常春季的幼芽和幼叶是最先的受害组织。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不明显的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上面覆盖有灰白色的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片都覆盖有灰白色的粉状物,致使叶片卷缩、枯萎,而后脱落。

穗轴、果梗和枝条:发病部位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羽纹状向外延伸,表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有时,病斑变为暗褐色(因形成很多黑色闭囊壳)。受害后,穗轴、果梗变脆,枝条不能老熟。

花序:通常花不受侵害,但在受精前受害可导致座果失败。花穗在花前和花后感染白粉病,开始颜色变黄,而后花序梗发脆,容易折断,除引起坐果不良外,还会影响果实的品质。

果粒:在果实表面会分布一层稀薄的的灰白色粉状霉层,擦去白色粉状物,在果实的皮层上有褐色或紫褐色的网状花纹。果粒尚未充分长大前就被感染,则表皮细胞死亡,表皮组织生长停止,表面生有白色粉状物,随着果肉扩大,果粒受到内部压力而裂开,最后变干或受杂菌感染而腐烂。



图1 葡萄白粉病症状

三、发病规律

1**、发病条件**

葡萄白粉病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主要越冬,是次年春季的初侵染源。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菌源基数、品种,地势,环境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与白粉菌萌发生长密切相关。

(1)温度白粉菌的生长和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8~30℃。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为23~30℃的条件下,病菌从侵入到产生分生孢子需要5~6d,而在7℃条件下需要32d。因此,一般干旱的夏季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气温在25~35℃时,病害发展最快。

**(2)**雨水和湿度 葡萄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空气湿度,但同时也是一种较为耐干旱的病原真菌。水的存在对白粉病发生不利,会造成分生孢子吸水破裂,不能萌发;多雨的条件下不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因为降雨会冲刷叶片上的分生孢子,并且孢子也会因吸水膨胀而破裂,从而抑制或减弱病流行。

**(3)**光照 寡光照(低光照)、散光,对白粉病发生有利;强光照对白粉病发生不利。

2**、白粉病的流行规律**

越冬菌源是白粉病流行的基础条件。病菌数量,决定是否能够流行。水和湿度是白粉病流行的限制因素。没有水,是白粉病流行的条件。所以,设施栽培的葡萄(避雨栽培、温室、大硼葡萄),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生长季节干旱的葡萄种植区,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于雨水中等的葡萄种植区,遇到干旱年份,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机率就大;生长季节雨水多的地区,白粉病不宜发生和流行。

四、防治技术

1**、抗病品种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植病专家纳尔逊研究认为,全世界因抗病品种的利用所得的收益达几十亿美元,在农作物病害中有80%以上是靠抗病育种或主要靠抗病品种来解决的,因此,培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葡萄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从生产实际来看,欧洲葡萄的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白粉病,而美洲葡萄虽较抗病。但由于美洲葡萄品质较低劣,栽培面积在不断减少。因此,从事葡萄育种的专家们利用葡萄其他近缘野生种,将其抗病基因引入栽培品种,以达到抗病的目的。如Kozma和Korbuly等以山葡萄为抗性亲本,成功地选育出优良的抗白粉病葡萄品种,但这种途径常使中间杂种的品质远不如欧亚种。日本学者山本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水稻的几丁酶基因(RCC2)导入葡萄,育成了抗白粉病的葡萄。圆叶葡萄对几乎所有的主要葡萄病害都具有高度的抗性或免疫能力,是理想的抗病亲本。中国是世界葡萄起源的中心之一,存在大量的抗病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葡萄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防治

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病组织(枝条、叶片、病果粒、卷须、果梗和穗轴)并带出田间,集中处理(如高温发酵堆肥、高温处理等),以减少越冬病原菌的数量,这是防治白粉病的基础。同时,防治白粉病应十分注意栽培条件的管理,如合理控制和调节负载量、平衡施肥、科学灌水,对植株生长旺盛、通风透光差、小气候和土壤湿度大的地块要大防治力度,在喷药防治的同时,对重病地块和葡萄要控制浇水,以降低葡萄园内的湿度,对控制病情发展可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生物防治**

据报道天敌对白粉菌在自然系统中的存活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报道的生防菌有AQ10、芽孢杆菌、食线虫真菌Orthotydeus lambi,农抗120(120A和 120BF)、武夷菌素等,可有效防治葡萄白粉病。

4**、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防控白粉病发生和流行,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尤其是在易发病地区或种植易感病品种的葡萄园。

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初期或者预防阶段,应特别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时期:发芽前和发芽后;开花前、落花后至套袋前;果实生长的中后期,特别是幼果转色期前后。发芽前和发芽后、开花前和落花后至套袋前,在白粉病的发生区这两个时期一般结合其他病虫害的防控,都需要使用药剂;果实生长的中后期,一般是严格监测白粉病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为害,适时采取措施。

目前防治葡萄白粉病的优秀药剂包括以下几种:

石硫合剂,也是防治葡萄白粉病的基础药剂,但是,硫的杀菌效果与其状态、类型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温度是主要因素,硫磺作用的适宜温度是25~30℃,低于18℃不起杀菌作用,而超过30℃则易产生药害药害增大。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β-methoxyacrylates)杀菌剂:具有铲除、保护和系统治疗的作用,能够抑制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及附着孢、孢子梗的形成和孢子产生,同时还对闭囊壳的形成和子囊孢子的产生有作用,它的作用方式不同于现有的有机类杀菌剂,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代表性药剂如25%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及唑菌胺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间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致使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葡萄园常用防控白粉病的药剂,比如石硫合剂(萌芽前3~5波美度,生长期在低于30℃时0.3波美度);50%福美双·嘧菌酯保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农抗120使用150倍液、1%武夷菌素水剂200~300倍液、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6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汇优)3000~5000倍、12.5%腈菌唑乳油(易蜜粉)2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12.5%烯唑醇乳油3000倍液、80%戊唑醇乳油6000~10000倍液等。其他有效药剂还有:硫磺胶悬剂和水分散粒剂、氟硅唑、芽孢杆菌制剂、大黄素甲醚、乙嘧酚磺酸酯、丁香菌酯、四氟醚唑、腈菌唑、武夷菌素等。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并且不同药剂之间需轮换使用,使用效果品种间有差异。

作者:孔繁芳王忠跃刘永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