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好书荐读︱十朝风流:近悦远来,再现钟山文脉之千古风流人物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钟山,历经风雨,千年一日,守望着那变幻莫测的历史时空,见证了潮起潮落的荣辱兴衰。它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史诗,诉说着中华文明的风华绝代;又似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低眉沉思,在绿荫掩映里讲述着历史长河里的古今传奇。

巍巍钟山,人文渊薮。钟山,又名金陵山,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社会名流等,纷纷将目光投注到这里,或在此安息,期望继续生前的丰功伟业;或依山而居,抒发壮志情怀、闲情逸致;或登山临水,吟诗诵文,以生花妙笔书山河之胜,他们为钟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笔墨,书写了文化的壮丽篇章,留下了美好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极美钟山•人文篇”之《十朝风流》

本书作为“极美钟山·人文篇”中的组成部分,试图再现那些深藏于历史中的钟山历代人物群像。限于篇幅和笔墨,再三斟酌,笔者精选了从古至今32 位历史人物,他们与钟山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豪情满怀,或风流高雅,或锐意改革,或大气磅礴,或埋头苦干,或匠心独具,或挥毫泼墨,赋予了钟山不同视角、层次丰富的历史色彩。

钟山见证了六朝时期,改朝换代之际,宝志和尚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见证了元朝末年,朱元璋金戈铁马、东征西讨的开国大业;见证了清朝中期,盛世年代康熙的帝王豪情。

近代以来,钟山再次令世界瞩目。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选择长眠于此,为钟山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寄托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情怀。更有诸多仁人志士在此开风气之先,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策、每一首诗歌都与钟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孙中山陵寝的设计图案面向全世界公开招标,宋庆龄亲自三次登山选择墓址,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从40 多份设计图案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奖。杨杏佛、林焕廷、姚锡舟等一批有情怀的陵园建设者在此甘愿奉献、筚路蓝缕,兴建中山陵。中山陵建成后,又陆续兴建了一批纪念性建筑,建筑大师杨廷宝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作品,绿化专家傅焕光在这里规划了美丽的绿色蓝图,众多民国政要也在此留下了历史印记:林森筑有桂林石屋,孙科曾居住在延晖馆,于右任在陵园留下多处墨宝,冯玉祥捐赠了三民主义青石碑等。还有一批革命先烈、民国政要附葬在陵园,如廖仲恺、韩恢、范鸿仙、邓演达、叶恭绰、谭延闿等,他们生前与孙中山共同为振兴中华奋斗,身后长伴中山先生,为陵园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钟山不仅有历史底蕴,还有文化的灵魂。这些文化的内涵在钟山历代人物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再到近代民族伟人孙中山,他们都选择在钟山长眠,形成了钟山史诗般的历史长廊,塑造了钟山富有时代特色的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近代优秀文化,孕育了传承千年的金陵文脉,呈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脉络。六朝时期,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钟山之麓构思、编辑《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文学家刘勰曾在定林上寺撰写《文心雕龙》,文史大家沈约曾在钟山流连,留下了美丽的诗文,宋代的陆游曾冒雨游钟山,给后人留下了足够遐想的故事……

钟山因人而盛,又反哺人类。在岁月的悄然流逝中,它不断吸引南来北往的过客在此驻足,形成了层垒的、叠加的文化,整座钟山蕴含了建筑文化、书法文化、园林文化、碑刻文化、名人文化等。在这里读人物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和平年代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也能感悟到在动乱年代中文化绵延不绝的韧性和张力,给予人们智慧的启迪。

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的文字叙述,还是一次对先贤的敬仰,更是一场沉浸钟山、从古至今的文化之旅。我们将回首过往岁月,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汲取文化的力量;我们将立足当下现实,更好地宣传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激发对未来奔赴的期许。在这绿树荫翳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传说,每一篇诗文,有如星辰大海,在时间的永恒长河里,汇聚成一部穿越古今、震撼人心的史诗,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印记。

请您在喧闹的尘世中,静下心来,与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别有生趣的历史探幽之旅。让我们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名人相遇,感受他们与钟山之间那种超越时代的永恒情缘,增长学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涵养情怀,赋予生命更丰富的意义。

本文选自“极美钟山·人文篇”之《十朝风流》(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编写,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卢立菊、林滟茹、李汨汨主编)。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太傅级
已阅
2024-03-15
梁昌健
太师级
钟山,又名金陵山,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
2024-03-17
神话*
学士级
涨知识了
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