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839 篇文章
一天,护理综合门诊走进来一位年轻的女子,她带着满脸疲惫的表情倾诉说:“最近总觉得没力气,手环上显示的心率经常超过100次,睡眠质量不好,血压也偏高。”
护士问:“您和家人一起住,还是独居?平时有啥爱好吗?”
女子说:“因为父母在外地,自己一个人住,工作是居家办公,平时不喜欢出门,也不喜欢社交,今天手机上看到一个短视频‘孤独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觉得最近自己经常胸闷不适,故想咨询一下,是不是这个原因?”
那么孤独感到底会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指人们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自的状态,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相隔离,它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主观上的孤独是指人们内心感到孤独,客观上的孤独是指人们身处于一种孤独的环境中。孤独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我们常说的孤独有2种含义:
1.由于缺少社交所导致的“社会孤立”;
2.一些即使频繁社交,仍然会感到孤独的“主观孤独人群”;
这两种孤独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的发病率,而且导致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熬夜的增加。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受,长期感到孤独,可能会使人变得焦虑、消沉等。在2018年,英国就任命了世界上第一位“孤独大臣”,希望引起大家对日益增长的孤独问题的关注。
近期研究显示
孤独不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人,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了29%,中风发作风险增加了32%,而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而言,处于孤独状态的人相比其他人群死亡率增加了2-3倍[1]。不仅如此,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疾病的治愈难度更高、后期恢复也更慢。以心力衰竭为例,相比普通患者,处于孤独状态的患者5年生存率由79%下滑至60%。
另外,还与压力激素分泌超标有关:孤独感会导致人体的“HPA轴”,也就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过度刺激,从而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被过量释放。而皮质醇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心跳速率、心脏泵血能力等多种身体机能,如果浓度过高,就会导致机能紊乱,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由此可见,孤独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性。孤独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压力增加、睡眠质量下降、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此外,长期的孤独感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这些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与他人保持社交联系就可以完全避免心血管疾病。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运动、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等。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稳定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二、有哪些方法可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孤独?
分享以下4个实用技巧
技巧一
是积极社交。闲来无事时可以放下手机,约上三五友人外出小聚。心理学调查显示:相比一个月内没有社交的人,一个月进行3次及以上集体活动的人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减轻了44%。
技巧二
是多晒太阳、多进行有氧运动。晒太阳有助于促进“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分泌,而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缓解焦虑情绪。
技巧三
是尝试正念冥想。冥想能帮助培养注意力的聚焦,获得身心深度放松。研究发现,冥想能促进大脑中内啡肽的分泌,而内啡肽能带来持久的欢愉感。
技巧四
是适当多吃富含镁元素的食物。镁元素被誉为“压力调节剂”,能调节神经活动,减少负面。如菠菜、韭菜、苋菜等蔬菜中就富含镁元素,不妨加入到日常菜单里吧。
总之,保持积极的社交生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当您感到孤独或者有任何健康上的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冰.走出孤独要靠自己[J].养生保健指南, 2017, 000(007):P.65-65.
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李凤玲 主管护师
孙伟 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