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为何海上要用海里来描述距离,而不用公里?

海洋档案
开展科普活动,传播海洋文化、弘扬海洋精神,讲好海洋故事
收藏

日常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公里”等,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而海上航行的测量单位——“海里”,大多数人却不太清楚究竟代表着多长的距离?此时还会萌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海上要用海里来描述距离,而不用公里呢?

“海里”概念的由来

测量一个物品的长度,通常来讲都会用测量尺。如果没有测量尺,也会本能地去观察它周边的物品,对比大小,相较之下,便能够知晓它大致的长度等的数值。在陆地上,我们想要通过此种方式来估算任何实物的长度,其实都比较容易,因为参照物非常多。 而在海面上,我们如何能够办到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到船只、岛屿、礁石、飞鸟等。这相比于茫茫的大海,用其来作参照物还是比较困难。而且,在海上,是无法像在陆地上一样静止不动的。而且****在海上的移动速度,也不会以人为的方式来控制。这时候,海上前行的速度就无法判定。种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促使了前人不得不去探寻、解决这些问题。“海里”这个概念,在这个漫长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诞生。

“一海里”究竟是多长?

公元前五世纪,前人已经具备了远洋航行的能力。在他们的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就猜测到了,其实看似是平面的海面,呈现的是圆弧形状。到了十六世纪,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此加以探索的人也越来越多。理论与实践持续推进之后,“经线圈”的概念出现了。

**所谓的“经线圈”,就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穿过南北极点,所画出的大圆。**每一圈都是一个圆,一圈就是360°,需要将其分成360份,每一份为1°,再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分。这也就是一海里的距离。

那么,“海里”的概念产生了,长度就是接下来要明确的第二个重要问题。这时候,就要联系到“米制”的度量衡标准了。 1公里就是1千米,这是我们熟知的,而关于米的定义,则要追溯到1799年,法国正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米制”的度量衡标准,该标准将1米的长度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经线上从地球北极点到地球赤道的距离的1千万分之1”。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米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采纳,为了精确地表示1米的长度,人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直到科学家能够非常精确地测定光速之后,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于是1米的长度最终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直线前进299792458分之1秒的距离”。 现在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那么按此标准就可以得出,“通过巴黎的经线上从地球北极点到地球赤道的距离”,其实就是上述“经线圈”周长的4分之1,所以“经线圈”的周长就为4千万米,也就是4万公里。这时候一米的长度还不够精确,在使用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偏差。所以,后来研究者又将其做了进一步的明确,结合了光速进行测定。因此,经由计算就能得出“一海里”的长度。经线圈的长度就是四倍北极到赤道的长度,也就是四千万米,四万公里。接着套用前面所讲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计算出一海里的长度。 根据海里的定义就可以计算出,1海里就等于4千万米除以360然后再除以60,其结果就是大约1852米,也就是说,1海里大约是1.852公里。

然而地球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这就意味着,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区域,1海里的距离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说在赤道区域,1海里大约是1.843公里,而在两极区域,1海里大约是1.862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各个区域对“1海里是多少公里”的定义就出现了不同,但一般来讲,人们普通采用的是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上通过的标准,而根据该标准的定义,1海里就是1.852公里。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海洋档案”科普号整理

评论
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
进士级
已学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