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反季节水果的态度一直很微妙。有的人觉得时令水果才是最健康的,反季节水果违背自然规律,不宜食用;同样也有一些人觉得反季节水果稀有,丰富了水果的种类。《论语》有“不时,不食”说法,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利用多种方式所得到的反季节水果,真的不适合食用吗?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目前市面上的反季节水果到底是什么?以当前的分类标准,“反季节水果”通常有3种形式。
一是长期保存,随着果蔬的长期保鲜、保存技术迅速发展,原本“应季”的水果在冷藏保鲜技术的加持下,延长存储寿命,过了生产季节也依旧可以成为消费者们的选择。如香蕉、葡萄、苹果、柑橘、菠萝等常见水果就会在温暖的时候被采摘,储藏起来,保存到冬季,几乎可以满足全年的供应。
二是“大棚种植”,作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农业项目,大棚强大的保温作用令果蔬处于较为温暖的环境,在大棚里,它们不受严寒天气的影响,依旧可以正常生长结果,满足人们的需要。大棚种植在寒冷的冬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水果。这也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
三是异地种植,这就需要感谢便利的交通。可能一种水果植物在某地是反季节的,在另一个地方却正当时。以我国为例,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即使在冬天依然有很多果蔬可以种植,都属于当地的应季果蔬。快速便利的物流就可以将这些当地当季的水果送到千家万户之中。
从反季节水果的这些分类来看,如果其生长、运输、储藏都没有什么危险因素,那么反季节水果就是可以吃的。但坊间依旧有不少人依旧对反季水果充满担忧。有人觉得反季节水果在培育过程中会使用很多农药,从而有健康隐患有害健康。这点担忧其实有失偏颇,因为应季水果也会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只要是规范种植的瓜果,正常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国家抽检结果也显示,大棚蔬果农残超标现象并不比自然田中生长的蔬果严重。要知道,并不是打上“反季节”标签就等同于农药残留,所施用农药的种类、用量,以及降解时间长短(指末次施用农药到上市售卖的时间)才是决定因素。要想吃到放心的反季节水果,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监管,提高菜农们的科学种菜意识,让他们依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和用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另一方面,消费者出于安全考虑,可以在食用水果前采用“通风晾晒、小苏打水浸泡、流水清洗、沸水焯烫”等方式,可去除80%以上的农药残留。
除了农药残留问题,还有些人觉得反季水果需要用植物激素,吃了会使人性早熟。这一谣言也曾刷爆朋友圈,令很多家长都不敢购买反季节水果。首先,在现代种植过程中都会用到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植物激素。应季水果和反季水果都可能用到。另外,所有水果也都天然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激素。但是,植物激素的效力一般都很低,且与人体激素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都不一样,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反季节水果的出现或是因为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往水果因时而生,但新型的种植技术打破了气候制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源、土壤。或者是因为交通的发展,原本遥远的路途成为新鲜水果的运输障碍,但是空运、陆运、海运等交通方式为人们吃到来自其他地区的所谓反季节水果提供条件。反季节水果的出现其实是一件好事,人们从中可以得到营养的获取和补充,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反季水果也不是没有缺点,同应季水果相比,它的运输保存成本高,物以稀为贵,反季节水果的价格也相对昂贵。同时,和本地出产的水果相比,反季节水果的营养可能会在长途运输中有所损失。还有由于反季节水果的生长、储存条件毕竟比不上应季水果,因而在口感、香味和营养成分的囤积上肯定略逊一筹。譬如,大棚西红柿的含糖量就低于自然生长的西红柿,大棚黄瓜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也会有所降低。
所以,针对反季节水果的谣言和优缺点,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现代生活,让我们在购买水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反季节水果的出现也为我们在不同季节带来不一样的口感体验,还可以作为人体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