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伸出手掌对准扫描器,“嘀”的一声,绿灯亮起,验证通过……近日,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不少体验者正在试用融合了掌静脉识别技术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该款智能设备由英特尔联合育脉科技等生态合作伙伴联手打造,用户仅需“刷掌”就能完成身份识别并支付票款。
“日常生活中,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但时常会出现指纹破坏无法识别、人脸妆容修饰识别速度慢等问题。”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基于掌静脉识别技术的“刷掌”应用,是近两年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新宠,并正在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流。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与传统验证入站方式相比,掌静脉特征识别更加高效,可有效解决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可能存在的手机网络不稳定、低电量关机等问题。”英特尔相关负责人谢青山告诉记者,掌静脉识别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意味着该技术进一步趋向成熟。
市政应用场景之外,掌静脉识别在更贴近公众生活的智能安防领域也有了更深入的应用。日前,智能锁品牌施德曼继去年发布多款掌静脉智能门锁后再次发布迭代产品。纵观整个国内智能门锁市场,目前各主流品牌基本都推出了掌静脉产品,市场也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
施德曼技术研发中心总监桑胜伟告诉记者,指纹识别的智能门锁最受用户欢迎,但也存在不少弊端,诸如老人孩子指纹浅,以及部分人群存在季节性脱皮现象,都可能导致指纹识别出现问题。“相较于指纹,掌静脉具有高安全性,实际使用也足够稳定,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的解决方案。”
而早在去年5月,微信就发布了“刷掌支付”,并成功在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上线应用。行业人士认为,微信这种“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可有效解决“无介质”“非接触”“高便捷”“高安全”等支付需求痛点,为用户在生物特征识别上带来更多选择。
数字时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元化。短短几年时间,掌静脉识别已然成为各种智慧应用场景的“守护者”,在确保科技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守护着用户的安全。
安全方面更具优势
掌静脉识别源于人体内生理特征,具有不易磨损、稳定、难以伪造的特点,利用近红外光反射原理进行非接触式识别,用户只需悬空手掌即可完成身份验证,极大地提升了识别效率与安全性。
相较于人脸和指纹识别,掌静脉识别并不直接存储原始图像数据,而是通过专门的算法模型提取特征信息,并对其进行独特的混淆加密处理。
“形象地说,掌静脉的数据保护就像将一张纸分割成256个独立模块分别存储。”育脉科技创始人王天明告诉记者,即便数据库遭遇攻击导致数据泄露,攻击者拿到的也是一堆无法拼凑的“碎纸片”,无法构成完整的图像信息。
此外,掌静脉还具有天然的防伪优势。长期从事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的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赵启军介绍说,掌静脉血管丰富且具有唯一性,准确度和识别率更高。“与掌纹、指纹以及面部特征相比,掌静脉隐藏于手掌皮肤下,而且必须是活体识别,不易伪造。此外,识别时不需要接触皮肤,也不受光线、皮肤影响,使用更加方便。”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掌静脉识别在与人脸和指纹识别的竞争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随着腾讯、阿里等巨头纷纷布局‘刷掌’识别,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量的地铁闸机口、便利店、校园食堂、体育场馆等场所,仅需伸伸手就可以完成线下支付、门禁识别、安检过闸等功能。”王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