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按照《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本刊特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开展约稿及征文活动,并遴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近年来,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已跃升至第2位,女性也位列第4,死亡率居高不下。预计到203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将分别达到245万、122万,而我国结直肠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将均占全球30%。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普及预防和筛查知识至关重要。
李延青
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
结直肠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炎症性肠病等不可控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久坐少动、肥胖、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都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反,多运动、多摄入蔬果、全谷物和高纤维食物,控制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则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从日常做起,将防治关口前移,重视结直肠癌一级预防,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为预防结直肠癌打下良好基础。
及时筛查和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早期结直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从癌前病变逐渐发展起来一般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临床将这一时段称为结直肠癌“筛查窗口期”。通过筛查检出病变进而及时切除癌前病变,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是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有效补充。早筛早诊早治可使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一旦错过这一时期,等到肿瘤侵犯肠壁甚至发生远处转移时,就需要进行手术、放化疗等复杂治疗,疗效和预后大大降低。因此,即使没有不适,也要提高警惕,定期接受筛查,把握防控关键期。对于有肠癌家族史、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等高危人群,更要严格遵守筛查时间表,及时规律参加筛查,切莫错失防控良机。
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如果有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则需提前并增加筛查频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筛查手段是粪便潜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白光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病变的基础,随着内镜创新技术的发展,图像增强内镜已广泛应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联动成像内镜技术(LCI)等可以显著提高结肠镜筛查效率,发现更多结直肠腺瘤,及时治疗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实行以白光内镜进镜,LCI为代表的图像增强内镜退镜的序贯检查模式,可有效保证结肠镜检查质量,提高结直肠肿瘤检出率。高敏定量粪便免疫化学检测(hs[1]qFIT)成本低且操作简便,其对结直肠腺瘤具有良好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适合我国人群筛查。开展结直肠癌科普宣传,提高人群疾病认知,推广以hs-qFIT为代表的筛查方式有助于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相关疾病负担。
结直肠癌的治疗
当前对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规范的综合治疗也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根据分期和病理类型,临床常采用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近年来超级微创和外科技术及综合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使患者获益良多。
总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但通过转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疾病认知,定期接受筛查,早诊早治,并在确诊后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完全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 李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