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吉大二院核医学科「全身骨显像」精准诊断“肿瘤骨转移”——第九期

吉大二院核医学赵医生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大二院核医学科主任
收藏

患者宫某,女,40岁,因“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后,后背疼痛20天左右”就诊于我院乳腺外科门诊,医生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既往有乳腺癌病史,且于我院明确发生骨转移(图1A右),后背部疼痛应该警惕新发骨转移可能,再次提检核医学科全身骨显像检查(图1A左、图1B)明确,结果提示:与前片(2022-06-29)相比:胸11椎体右侧横突新增溶骨性骨质破坏、新增腰2椎体及左侧髂骨肿瘤骨转移。

左图为本次复查全身骨显像,右图为初诊骨转移时全身骨显像,红色箭头为新增转移灶所致位置

检查所见:胸11右侧横突骨质形态不规整,局部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邻近骨质可见吸收破坏,伴放射性摄取增强;腰2椎体及左侧髂骨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内见结节状高密度影,伴放射性摄取增强。

诊断意见:与前片(2022-06-29)相比:胸11椎体右侧横突新增溶骨性骨质破坏、新增腰2椎体及左侧髂骨肿瘤骨转移。

癌症晚期患者中有60%-90%会发生骨转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癌飞到了骨头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表现为不能够被一般药物缓解,逐渐加重的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无法正常行走、作息,严重者可出现病理性骨折,甚至伴随抑郁、轻生等不良后果,是肿瘤患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所有恶性肿瘤中最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

肿瘤患者如何识别骨转移的发生

患者在既往肿瘤病史基础上,需要定期对原发病灶进行影像学及血清学标志物的随访检查,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要警惕骨转移的发生:①患者出现不同部位的骨痛、不适,可表现为局部的酸胀感、麻木感,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随时间延长,不适部位可增多,常规药物不缓解;②日常体力劳动、轻微外力伤害后出现骨折,活动受限;③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升高,持续不降、波动或持续上升,未发现原发灶及其他组织肿瘤复发、转移征象情况。还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无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任何一种,也要警惕肿瘤骨转移的发生。

全身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全身骨显像是核医学科的一种特殊检查手段,利用放射性核素为显像剂,精准定位骨质破坏所在部位(图2A),同时通过ct断层扫描得到具体病变部位的形态学变化(图2B),辅助诊断病骨性质及破坏程度。同时临床医生还可以通过全身骨显像检查判断转移骨的治疗情况(图3A、B)。该检查的突出优势,一方面在于帮助临床医生发现肿瘤患者骨转移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像学特点判断肿瘤骨转移的发生,从而提示临床寻找原发灶。

肿瘤的治疗讲究“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初诊肿瘤患者,及早、及时的医疗干预会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已诊并且接受治疗的患者,而后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关注病情的变化与否,除了重点关注原发灶情况外,还要注意是否发生远隔器官的转移,比如骨头、肺、淋巴结等,肿瘤可以通过血液、淋巴及种植等方式发生远处转移,尽早识别转移的发生,可以为患者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使疾病预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医学全身骨显像检查,在识别骨骼疾病上具备极大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肿瘤骨转移的筛查,临床医生可以从解剖结构及代谢水平层面综合评估病灶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进行跟踪随访,所以针对于肿瘤患者,在符合病情的基础上,推荐在初诊时,治疗后短期3-6个月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病情稳定者可每年完善1次该检查,全方位进行患者的病情管理。

作者:王丽星

初审:张海静

终审:赵银龙

评论
冰冷的水
少师级
肿瘤的治疗讲究“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初诊肿瘤患者,及早、及时的医疗干预会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24-05-10
陈 光 辉
少傅级
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无肿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任何一种,也要警惕肿瘤骨转移的发生。
2024-05-10
甘*美*
学士级
肿瘤的治疗讲究“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初诊肿瘤患者,及早、及时的医疗干预会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