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是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对于它为什么能起到阻止近视进一步加深的原理,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理解。这篇文章,就谈谈这个话题。老规矩,纯科普,不忽悠,不带货。
要清楚OK镜的作用原理,首先,得了解一下近视的“离焦理论”。
人眼在看远处(5米或更远)时,无论是正视眼,还是通过戴眼镜矫正后的近视眼,成像焦点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这时候“眼睛的调节”是放松的,所以看远处再久,也并不会导致近视(如下图)。
关于眼睛的调节,您可以阅读睛彩博士的《看远看近,眼睛状态并不同——什么是眼睛的调节》这篇文章。
而看近处(33厘米或更近)时,情况则不同了——第一时间的成像焦点,会落在视网膜后方,眼睛为了让人看清楚,调节机制会参与进来,让中心的成像继续聚焦在视网膜上。但是,周边视野,聚焦则仍然在视网膜后方。这种状态,就是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如下图。
在这种状态下,由一系列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参与,眼球会试图去“追逐”成像在视网膜后方的焦点,对于眼球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青少年,就会表现为眼轴不断增长。
有了前面的知识做基础,再来谈OK镜为什么会起作用,就不难理解了。
角膜塑形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对角膜,有“塑形”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它就像一个“模具”,通过一整夜的佩戴,角膜的形态,会在这个模具的作用下,发生改变:中间部位被“压平”,周边部位被“提高”,如下图:
角膜形态改变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的屈光状态就改变了。被塑形后的角膜,在视网膜中央区,会精确聚焦,而在周边区,则形成聚焦在视网膜前的“近视性离焦”。如下图:
根据近视发展的离焦理论,这种状态,会阻止眼轴变长、近视度数加深。
不仅是理论,大量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理论和角膜塑形镜防控近视进展的确切作用。
怎么样?各位家长现在对于OK镜,是不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您分享给更多家长,帮助他(她)们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谢谢您。
更多眼科相关科普,您可以关注特睛彩
关于睛彩博士:特睛彩科普内容的主创人员,都拥有眼科学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曾经的眼科医生。部分专业度较高的科普内容,我们还会邀请在职的眼科、视光专家予以审核、把关,力求对内容准确度负责,避免误导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