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诱人的甜甜圈
浓郁丝滑的巧克力
香甜软糯的小蛋糕
是抚慰很多小伙伴胃口和心情的“神器”
但高糖食品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
也给身体带来一系列健康威胁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于是,代糖出现了
成为甜品界的“新贵”
那么,代糖真的能代替糖吗?
NO.1
代糖是什么?
代糖是指一类用于替代传统蔗糖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提取物,它们在口感上类似糖,但热量含量较低或为零。通常用于食品和饮料中,提供甜味的同时,不增加额外的热量,对血糖水平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代糖可以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两大类:
人工合成。这类代糖是通过化学合成制造的,通常包括阿斯巴(aspartame)、糖精(saccharin)、安赛蜜(acesulfame)等。它们具有甜度高、热量低或无热量的特点。
天然提取代糖。这类代糖是从天然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得到的,如甜菊糖、莹果糖醇(erythritol)、木糖醇(xylitol)等。它们在甜度和口感上与蔗糖相似,但热量含量较低,并且不会显著影响血糖水平。
食品中经常使用的代糖
在甜度上有什么区别?
图源:作者
阿斯巴甜(Aspartame):甜度是蔗糖的约200倍,但热量含量极低。
糖精(Saccharin):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约300到500倍。
甜菊糖(Stevia):甜菊糖是从甜菊叶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到300倍。
赤藓糖醇(Erythritol):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产生的糖醇,甜度约为蔗糖的0.7-0.8倍,但其热量含量极低,几乎为零。
NO.2
人工合成与天然代糖的区别是什么?
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在安全性、成本、口感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安全性
人工合成代糖的安全性备受争议,一些人工合成代糖如阿斯巴甜和糖精在长期摄入过量的情况下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与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关联性备受关注。
天然代糖相对更受认可,因为它们来源于自然植物或动物,通常被认为更安全。然而,部分人群可能对天然提取代糖过敏,需要注意个人体质。
成本问题
人工合成代糖的制备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从廉价的原料中制备而来;天然提取代糖因提取过程复杂而成本较高。
口感
人工合成代糖通常具有更加稳定和强烈的甜味,但口感可能略有人工感,并且过量摄入可能带有苦味或其他不良口感。天然提取代糖的口感通常更接近自然甜味,此外可能会含有一些天然的香味和风味,口感更加丰富。
NO.3
那么,代糖到底有没有优点呢?
答案是有的!仔细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配料表,会发现其中包括饮料、果汁、糖果、冰淇淋、烘焙食品、酸奶、即食食品、口香糖、口服液、保健品等各类食品几乎都添加了代糖,这是因为使用代糖有着诸多好处。
01
低热量
代糖通常具有非常低的热量甚至是零热量,因此适合那些需要控制热量摄入的人群,如减肥者或糖尿病患者。通过使用代糖替代传统的糖类,可以降低食品的能量密度,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
02
控制血糖
一些代糖具有低升糖指数(GI),即摄入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这使得代糖成为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水平的人群的理想选择,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03
预防龋齿
大多数代糖不会被口腔中的细菌代谢成酸,因此不会对牙齿造成腐蚀,有助于预防龋齿的发生。这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那些糖尿病患者或口腔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
04
适合特殊人群
由于代糖通常不含或含量极少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因此适合许多特殊人群的食用,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者、严格素食者或对乳糖不耐受的人群。
05
成本较低
代糖相较于传统蔗糖,在成本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生产过程简单且成本低廉,使用量少但甜度高,价格稳定且具备多样性和可定制性,这使得代糖成为食品加工行业的理想选择,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提供了可靠支持。
NO.4
代糖会危害健康?代糖产品可以放心吃吗?
尽管代糖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考虑。目前存在一些研究指出摄入代糖可能与癌症、消化问题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也没有得出明确的因果关系。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关于阿斯巴甜的规定,阿斯巴甜被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但需要符合严格的使用标准和限量要求。这些限量要求旨在确保食品中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安全范围内。由此说明日常摄入水平下,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我们在面对代糖产品时应该保持理性,不必过度恐慌。代糖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监管,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适量摄入代糖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热量摄入,控制体重。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包括摄入各类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等,来平衡营养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秦晓佩,焦凌霞,周珏,等.天然代糖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23,48(11):231-238.DOI:10.13684/j.cnki.spkj.2023.11.029.
[2]李伊函,姜芃宇,丁迥涛,等.大众对代糖接受度和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3(35):73-76.DOI:10.16043/j.cnki.cfs.2023.35.012.
[3]孙嘉夏,黄海.阿斯巴甜今夏陷入“致癌”风波:蔗糖减产涨价 “代糖”市场爆发式增长[N].每日经济新闻,2023-07-18(007).
[4]方婷,徐馨,曲梦影,等.代糖与健康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3,40(07):775-781.
[5] “0蔗糖”“0糖”“代糖”,一文全说清了.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小卷不是卷 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安全与工程硕士
责编:董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