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反社会人格吗?
你听说过反社会人格吗?三年之内连杀十七人,四年之内连杀六十七人,虐尸、藏尸、抛尸、奸尸……这些恐怖如斯的重大犯罪案件,往往来自一个犯罪群体——反社会人格。
我们都知道反社会人格很危险,然而,你真的了解反社会人格吗?
一、反社会人格的犯罪概述
反社会人格,亦称“无情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障碍”,英文名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SPD,是一类以不顾及他人权利、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类型。它的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患病的高峰段在 24 岁到 44 岁之间,45 岁到 64 岁之间则有所下降。在流行学上,反社会人格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率为 2%-3%,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流行率分别为 3%和 1%,而在物质成瘾和罪犯群体中比例则超过 70%。另外,反社会人格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为 4.3% ~ 9.4%,但在中国等亚洲地区则相对较低.
在因物质原因而引发的犯罪率越来越低的当下,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则在国内外处于多发趋势,其中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案例:如2003年的黄勇“智能木马”杀人案,2004年的杨新海特大杀人案,2004年的吴若甫绑架案,2017年震惊中美的章莹颖案,2020年的曾春亮连环杀人案,2022年的劳荣枝案……反社会人格犯罪往往以奇葩的犯罪动机、残暴的犯罪手段和疯狂的连环犯罪而引发社会轰动。
二、反社会人格的的特质
克莱克利把反社会人格的特质归为三大类:动机不足的反社会性行为、缺乏道德感及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情感贫乏。
1.动机不足的反社会行为
动机不足的反社会性行为,即反社会人格犯罪的无目的性、随机性以及冲动性。他们拥有病态的利己主义,经常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全然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例如,在“智能木马”杀人案中,凶手黄勇三年之内连杀十七位少年,只是为了满足心中炫酷的“杀手梦”。
2.缺乏道德责任感
这指的是反社会人格对罪行没有羞耻、后悔的感觉,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他们无视社会规范及法律的行为,难以被教化。例如,在吴若甫绑架案中,主犯王立华在回答完所有询问之后,笑着说“反正我都是死啦,怎么都成!”“ 我没什么好说的啦!”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可见,反社会人格罪犯不论是对待自己的罪行丝毫没有羞愧之心。
3.情感贫乏
反社会人格缺乏深度的情感体验,往往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冷酷的态度。以“劳荣枝案” 为例,案中的两名犯罪人——劳荣枝和法子英是情侣关系,由劳荣枝当坐台小姐寻找猎物,法子英则虐打杀死受害人来勒索钱财,甚至法子英杀人后,劳荣枝就躺在尸体旁边睡觉。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更像是两名反社会人格的互相吸引,一个让女友当赏金猎人,一个让男友当杀人凶手,很明显缺乏正常人的情感[8]。
三、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机理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遗传基础、生理异常以及后天环境因素。
1.遗传基础:
遗传基础是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父母若存在物质成瘾、反社会行为、品行障碍或抑郁症等,会加大青少年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几率[]。
2.生理异常: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信息传导物质、自主神经系统、大脑结构与功能上都表现出了异常。
2.1信息传导物质
在信息传导物质方面,作为神经递质的多巴胺和血清素, 分别具有使个体获得快感和降低人的冲动性的作用。在静息状态下, 反社会人格患者通常有多巴胺系统活动水平不足[]和低血清素的情况, 导致个体冲动性高、抑制控制能力差,引发更多的冒险和攻击行为;在激素方面,睾酮会增加个体的攻击等反社会行为,皮质醇则与焦虑、恐惧、行为抑制及应激反应有关。[]反社会人群的基线睾酮浓度高于正常群体,而皮质醇基线浓度又低于正常群体, 这使得他们具有较低的恐惧, 对惩罚的畏惧较少, 产生更多的反社会行为[]。
2.2自主神经系统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自主神经系统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异常。一方面, 反社会人格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水平较低, 他们会选择冒险、刺激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高感觉寻求; 另一方面, 部分患者在应激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不足, 缺乏恐惧感, 导致更多预谋性攻击, 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对应激刺激反应过度, 表现出冲动和更多的反应性攻击[]。
2.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上, 反社会人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纹状体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掌管执行与控制的区域,而反社会人格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异常,使得他们拥有高冲动性、执行功能障碍、缺乏责任心、缺乏悔恨等特点和持续错误的犯罪行为[]。
杏仁核是有关情绪与惩罚的脑区。反社会人格患者的杏仁核往往体积较小,致使他们存在面孔情绪识别功能障碍,这一方面导致了他们缺乏共情能力, 另一方面阻碍了他们对惩罚产生规避,因此难以被法律和规范教化[]。
纹状体在奖赏与决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反社会人格患者的纹状体体积均大于同龄正常人,因此在面对奖赏刺激时他们的纹状体的激活程度、多巴胺释放量高于常人,这增加了他们对奖赏刺激的偏好, 从而为了奖赏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后天环境因素:
3.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起着一定作用。出生前,暴露在尼古丁、酒精环境下的妊娠期会大大增加青少年时期的犯罪率;出生后, 自然环境中空气污染、重金属暴露、营养不良、头部外伤等因素均会导致脑部发育不良, 进而导致反社会人格和犯罪行为[]。
3.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结构。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得子女的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在早期童年期难以得到培养[],在长大后逐渐发展为冷酷无情等反社会人格特征;而不良的家庭结构如父母离异、重组等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形成障碍,增加子女的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3.3社会环境
在当代社会文化与大众传媒日益繁杂的今天,各种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造成误导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暴力游戏以及暴力影视场景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从而降低其亲社会性[],如“智能木马”杀人案里的凶手黄勇,他的“杀手梦”就来自暴力影片;另一方面,畸形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攀比心理等等,都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扭曲[],引发一系列反社会行为。
3.4学校环境
学校中过重的学习负担、同伴偏差行为、不良的学校控制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等都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受到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往往较为孤僻、自闭,经常游离在团体之外,人格中有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等特征,严重者出现反社会行为。
3.5个体早期经历
许多反社会人格患者在童年期或幼年期曾遭受过虐待等创伤性经历。若个体在早期成长经历中反复遭受虐待,则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为了使自己与痛苦的感受分离,个体就会发展为一系列人格障碍症状,使得他们既无法正确感知自身内部的真实感受,同时也隔离了对他人痛苦体验的共情,由此表现出冷酷无情、自私淡漠的态度[]。
四、如何预防反社会人格
目前,传统的心理学方法对反社会人格的治疗的效果有限, 生物学疗法也仍不够成熟, 实施难度也很大。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反社会人格的预防, 从儿童的成长环境入手, 避免其暴露在可能增加个体反社会人格形成的高危环境中。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注意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在学校方面,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培养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社交技能;在社会方面,社会应当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五、总结
反社会人格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或者道德的败坏, 其背后有复杂的神经生物学异常,家庭、同伴、学校、社会等后天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但是在生活中,反社会人格往往精于计算,甚至不惜一切地无差别地暴力伤害他人。因此,在我们遇到反社会人格患者的时候的时候,应当尽量远离他们,保护自己的安全。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刘宇平,赵辉,李姗珊,张卓,杨波.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司法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19, (10)
[11][12][13][14][15][16][17]蔡果恬.临床心理的研究——以反社会人格为例[A];《临床心理的浙江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18]吕新华.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侦控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