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无危(LC)。株形紧凑,花序整齐,花色艳丽醒目,花期长,是一种优良的观花植物,可片植于河岸边,亦可作地被植物和花境材料。以全草入药。清热解毒、收敛止血。
屈为何人苦,皆于不静心。
悠然何外觅,唯叹古和今。
名 称:千屈菜
拉 丁 名:Lythrum salicaria
分类地位:千屈菜科 Lythraceae千屈菜属 Lythrum
别 名:水柳、对叶莲、败毒草、败毒莲、大关门草、对牙草、对芽草、对叶草、垛子草、鸡骨草、毛千屈菜、水槟榔、铁菱角、乌鸡腿、蜈蚣草、西如音-其其格、短瓣千屈菜、红筷子、绒毛千屈菜、水芝锦、水枝锦、水枝柳、purple loosestrife。
异 名:Lythrum intermedium、Lythrum anceps、Lythrum argyi、Lythrum salicaria var. anceps、Lythrum salicaria var. glabrum、Lythrum salicaria var. mairei、Lythrum salicaria var. intermedium.
识别特征:
1、直立茎高可达100厘米,多分枝,青绿色,被毛,枝具4棱。
2、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至心形,偶略抱茎,全缘,无柄。
3、聚伞花序簇生,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至卵形,具12条纵棱,稍被毛,裂片6枚,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紫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雄蕊12枚,6长6短,伸出萼筒之外,蒴果扁圆形,包于宿存花萼内,2裂,种子多棱状楔形,黄褐色,腹部深褐色,长约1毫米,宽约0.3毫米,表面具细纵纹,背面被不同方向的隆起脊分割成数个平面,腹面较平,稍凸,中央具1条纵脊,种脐位于腹面纵脊下方,具白色屑状物。
国内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亦有栽培。拍摄于山东省威海市园林栽培。
国外分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皆有分布。
生 境: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水边湿地。
物 候 期:花期为7-9月,果期为9-10月。
保护级别: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无危(LC)。
经济价值: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株形紧凑,株丛整齐,花序整齐,耸立而清秀,花色艳丽醒目,花期长,是一种优良的观花植物,可植于河岸边的浅水处,可作地被植物或花境材料,可盆栽或植于沼泽园,也可作切花。
药用价值:
以全草入药。苦,寒。入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要用于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