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给我吃一口好吗?(张嘴)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前几天,网上有一个比较火的视频。视频里的那只鸟长着两只奇怪的“耳朵”,但又不像猫头鹰,难道是《怪物猎人》里的迅龙吗(日历娘:捕捉、手持野生动物,对人和动物都存在风险。请不要模仿动图里的动作)?

实际上那是只毛腿耳夜鹰(Eurostopodus macrotis),属于夜鹰目夜鹰科。夜鹰科的大多数种类长得还算中规中矩,不过,除了毛腿耳夜鹰外,也有翎翅夜鹰(Caprimulgus vexillarius)、旗翅夜鹰(C. longipennis)、梯尾夜鹰(Hydropsalis climacocerca)、剪尾夜鹰(H. torquata)、燕尾夜鹰(Macropsalis forcipata)、大燕尾夜鹰(Uropsalis lyra)等长得比较奇特的种类。

旗翅夜鹰翅膀上羽毛进化成了长长的“坠子”,作为求偶的装饰。图片:Paul Cools / Wikimedia Commons

燕尾夜鹰求偶的“服装”是超长的尾羽。图片:Wikimedia Commons

低调的眯眯眼

和这些外形奇特的种类相比,欧夜鹰(C. europaeus)的外貌绝对算得上普通,没有夸张的饰羽,全身以灰褐色和棕褐色为主,非常低调,和树干或者落叶的颜色比较接近,趴在树枝或者地面上很难被发现,常常是离它很近,将其惊飞的时候,你才知道它的存在。说来惭愧,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在野外见过停歇状态下的任何一种夜鹰。

趴在地上休息的欧夜鹰。图片:Gisela Gerson Lohman-braun / Wikimedia Commons

欧夜鹰繁殖于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非洲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越冬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我国境内亦有分布,主要见于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等地。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如果在欧夜鹰的繁殖季节找对了地点,还是比较容易见到它的,但还是非常考验眼力。

和其他夜鹰一样,欧夜鹰给大多人的第一感觉是睡不醒的样子,网上搜索到的欧夜鹰照片很少有在白天眼睛睁圆的,基本上都是闭着或者半闭着的状态。但这种看似睡不醒的鸟类却是长距离迁徙鸟类,全都会迁徙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日历娘:听说眯眯眼都是怪物。图片:Hoseina051311 / Wikimedia Commons

它们迁徙期的飞行能力相当强,可以飞越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单程基本上在8000千米左右,通常情况下需要2~3个月完成迁徙旅程,春季返回繁殖地的迁徙时间通常略长一些,和其他一些南北迁徙的鸟类略有不同,似乎它并不急着繁殖,这可能和其所需的食物资源变化有关。

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欧夜鹰睡不醒的样子,是因为它属于晨昏性和夜行性鸟类,白天基本上呈休息状态,这和我们的作息几乎完全相反,自然就很难见到它们了。

明亮的夜灯眼

作为夜行性鸟类,欧夜鹰等夜鹰类必须得有一些特殊的本领,比如它们的眼睛。和大多数鸟类不一样,夜鹰类的眼睛在视网膜后面有一层被称为明毯(tapetum lucidum)的反光层,能够提高它们的夜视能力,这一结构也见于一些夜行性哺乳动物中。而且,夜鹰类的视杆细胞也比较多,也能提高它们在弱光下的视力。如果在夜晚见到夜鹰,拿灯光照过去的话,绝对可以看到它那明亮的大眼睛。

我曾经在夜间见过从我头顶飞过的普通夜鹰,那闪亮的大眼睛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用一句歌词形容最为恰当:你的大眼睛,明亮又闪烁,仿佛天上星,那最亮的一颗。

欧夜鹰明亮的大眼睛。图片:Sébastien Bertru / Wikimedia Commons

欧夜鹰的声音也十分特别。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编辑马敬能先生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修订版,修订版中放入了鸟类的声音链接,当我扫到欧夜鹰鸣声的二维码时,听到了一种类似于昆虫和蛙类鸣声合体的声音,同事还以为我在听虫子叫。我又听了好几段不同的录音,才确定这个声音属于欧夜鹰要知道,鸣声可是识别鸟类的重要特征哦。研究人员确定欧夜鹰繁殖期的领域大小和种群密度,主要就是依靠鸣声监测实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声音的特征来进行个体识别。

夜鹰的嘴巴外观并不大,但开口很宽,欧夜鹰也是如此。宽大的嘴巴有助于在晨昏时分和夜晚捕食飞行的各种昆虫,良好的夜间视力使得它们能够更高效地捕食。另外,它的嘴巴周围有一些类似胡须的特化羽毛,这些“胡须”可能也有感知猎物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辅助捕食。欧夜鹰的食物主要是昆虫类,有些昆虫的几丁质外壳难以消化,最后会变成食丸,被欧夜鹰吐出来,像猫头鹰对待不能消化的骨头和毛皮一样。

长尾夜鹰(C. macrurus):看我的狮子大张口!图片:Amar-Singh HSS / youtube

娃赶紧走,我们搬家!

和其他夜鹰一样,欧夜鹰也在地上繁殖,巢很简单,没有任何巢材,甚至连凹坑都不用。欧夜鹰一般一窝只产两枚卵,卵的底色通常为白色,大小和鹌鹑蛋差不多,被有不规则的斑点。作为一夫一妻制的鸟类,欧夜鹰的雌雄双方都参与孵卵,但雄鸟参与孵卵的时间非常有限,主要还是由雌鸟完成,雄鸟的孵卵时间似乎主要集中在晨昏时分,其他时间以警戒为主。

欧夜鹰的“巢”,我觉得你在敷衍。图片:Dûrzan Cîrano / Wikimedia Commons

大约需要15~21天,雏鸟破壳而出,由于两枚卵的产卵时间间隔往往是两天,在产下第一枚卵后,欧夜鹰就会开始孵卵,导致雏鸟的孵化并不同步,先破壳的个体往往个头较大。这种异步孵化的现象在鸟类里较为常见,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保证一只存活。

关于欧夜鹰的繁殖行为,2019年发表在《动物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马鸣老师团队,发现欧夜鹰具有“移巢”行为,他们在新疆发现,欧夜鹰在雏鸟破壳后的三天后,会根据当地情况带着雏鸟移动,比如躲避灼热的太阳,躲避河道中可能突然而来的洪水,或者躲避天敌等。

新加坡的长尾夜鹰宝宝。图片:13seaeagle / youtube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欧夜鹰属于半晚成雏,雏鸟在出生后短时间里就有了移动能力。但把这种行为称作“移巢”也不是很恰当,因为欧夜鹰 “移巢”是雏鸟自己跟着爸妈走,而且欧夜鹰本来就没有像样的巢嘛!

说“啊”!图片:13seaeagle / youtube

作为分布广泛的一种鸟类,欧夜鹰的生存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野外种群数量还算稳定,但人为活动的干扰也会影响它的生存,比如城市的扩张、新建的道路以及一些人为导致的流浪动物等。根据马鸣老师团队的调查,汽车撞击导致的路杀是导致欧夜鹰幼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繁殖区域,幼鸟的撞死率可以达到2~5只/平方千米。除了欧夜鹰以外,还有很多鸟类也是路杀的受害者。在文章的最后,建议大家在鸟类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自驾时,尽量把车开得慢一点,轻踩油门,给过路的小鸟留下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