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韭 | 山野宝藏鲜满分别称 | 野韭菜、岩葱、蒮菜,起阳草功效 | 补肾益阳,暖胃除湿,理气行瘀,散血解毒
在长白山脚下,有一种其貌不扬的植物,它是野韭,而它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味,成为这片山林里的一抹亮色。每当春风拂过,野韭破土而出,翠绿的长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它们不仅滋养了山中的生灵,也给山民们带来无穷的幸福。
韭菜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蔬菜,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可在过去,很多山民不种韭菜,因为山里有野生的韭菜。春季过后,就成片地生长野韭。顾名思义,野韭就是野外生长的韭菜,它是菜园韭菜的祖先。所以,野韭和菜园韭菜长得酷似。野韭菜也叫山韭菜,民间还叫它起阳草,岩葱等,毕竟是野生的,它不同于菜园韭菜,它不依赖于人工的栽培,不需要精心的照料,便能在荒野中自由生长。
野韭菜的长相极其低调,初见时,不仔细看,就会认为它是杂草。野韭和韭菜都是百合科葱属的草本植物。野韭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缓慢,很难超过三十厘米,而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不挑土壤,也不在意生长环境,甚至在一些岩石的缝隙中,也能顽强地拔高身体,从干旱的山石间伸出两片瘦瘠的细叶,努力托举出一根根笔直的花茎,顶端盛开着伞状的且秀致的小小花簇。它的别名“岩葱”因此而得名。它的根系深扎土壤中,不用力气很难拔出来,往往把上面的茎叶拔掉,地下的根茎却纹丝不动。
“韭”字很特殊。 在汉字里,几乎所有描述蔬菜的汉字,都有一个“艹”字头。诸如、芹、蒿、葱、蒜、莴……而“韭”却是少数的例外。 其实,韭还有一个异体字:“韮”。韭,又作韮。在《说文解字》一书里,对“韮”的解释是:“韭刈之复生,异于常草,故自为字。” 很显然,韭字的表达是土地上长出来的茎叶不断分蘖,旁生分枝,越长越茂盛。即使把最顶上的“艹”割掉,下面依然有无数“艹”等着被割。这个汉字在十六世纪书面上就已经不再使用。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字记载中,韭菜都是本色出演。最早的诗集《诗经》说:“献羔祭韭”;最早的农书《夏小正》说:“囿有见韭”;最早的课本《礼记》说:“韭曰丰本”;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说:“丹熏之山,其草多韭”;最早的出土帛书《十问》则说:“草千岁者唯韭”。《山海经》记载丹熏之山、边春之山、北单之山、崃山、视山、鸡山产野生韭。山野之韭称山韭,又称蒮。《尔雅》:“蒮,山韭。”注:“今山中多有此菜,如人家所种者。”疏:“生山中,与人家所种者,异名也。”又引《说文》:“生山中者名蒮。”《说文》释蒮:“艸也。从艸隺声。《诗》曰:‘食郁及蒮。’” 苏颂引《韩诗》之说,以为山韭即蒮。李时珍亦引《尔雅》《说文》及金幼孜《北征录》,将野韭称为山韭或蒮。
认识野韭在儿时,因它洁白的花瓣,碧绿的花蕊令我着迷。它的花朵通常为白色,很少见到淡红色的花,野韭花为伞形花序半球状,有六枚白色的花被片,六根雄蕊,花丝基部是合生的,花被片有红色的中脉,内轮的呈矩圆状倒卵形,外轮的后期将变为矩圆状披针形。花的上部分离,是狭三角形,下面与花被片却是贴在一起生长。野韭小花有圆柱状的葶,每一朵花像极了小花伞,尤其雨中与野花相见,内心随之泛起小波澜,可惜儿时不懂忧伤,恰好略带忧伤的小花伞,装点了我童年的梦。每一朵野花,有花苞,有花瓣,白花如雪轻盈漫飘,山风微吹,片片点点的小花儿像星星一样眨巴着眼睛,显得调皮又可爱。这时,蜜蜂就会发动引擎,冲着野韭花飞来飞去。
五月,野韭渐渐初绿。六月,野韭慢慢长高。早年的北方山民在春季少见绿色蔬菜,有心的人家,野韭成了救急的蔬菜。野韭菜长得其貌不扬,却比韭菜更鲜香,味道更浓烈,口感更辛辣,对于喜欢美食的人而言,它可是难得的山中珍馐,它还被视为韭菜中的极品。那时,农村的路边或荒地,甚至在菜园子附近,都能见到成片的野韭,山民会采挖调剂餐桌。如今的农村,野韭已经很少见,尤其见不到成片的野韭。
采挖野韭并不费力,只是清洗令人挠头。野韭长得很纤细,还夹杂着很多细小的枯黄叶子,且茎叶里面还藏着泥土,要仔细掐掉黄叶,要剥掉老掉的叶瓣,还要清理叶缝间的杂质,之后再切掉根须去清洗。之后,把野韭切碎,与鸡蛋一起倒入油锅,摊成鸡蛋饼,香味浓郁,超级下饭。野韭食用方法多样,还可以与面粉一起煎饼,也可以用它做饺子馅等。有人还在煮粥时放些野韭碎,熬煮的白米粥的香味更浓郁。野韭地下的球茎是上好的泡菜材料。清洗干净后,可腌制美味爽口的泡菜,吃起来又酸又脆,放点剁辣椒特别开胃爽口。只是野韭的生长很不容易,全凭地下的根,如果整株拔出来就不会再长了。如果只采它的茎叶,不伤地下的根茎,来年还会长出来,这样,每年都能采到美味的野韭。
其实,野韭食用最佳季节是四月份,也就是开花之前,野韭菜只能靠叶子去识别,它的叶子呈椭圆形,叶子生在茎上,略微发亮,末端尖尖的。如果把它的叶子揉碎后,会释放出大蒜般的气味。没有被割过的野韭在八月就打苞开花了,陆陆续续开到十月。刚开的小花被白绿色半透明的苞皮包裹着,花骨朵长大后就顶破花苞开放,由数十朵白绿色的小花组成的团状花球。开花后,有些花瓣会凋谢,花蕊顺势生长,成为野韭的种子。在半花半种之际,将一朵朵的韭菜花摘下来,轧成黏糊糊的绿菜汁做成野韭花酱,也是难得的美味。童年时的秋天到来,外婆就开始张去山里摘野韭花,之后,与舅舅转圈推碾将野韭花碾轧出绿汁,野韭花酱做好后,装在容器里,冬天外面雪花纷飞时,野韭花拌面条,热乎乎吃下去,瞬间不觉得寒冷。有时还把野韭花酱夹在窝头里来吃。因为野韭含钠较高,野韭花腌渍后会与氯化钠合成各种氨基酸盐,有效增加咸味和鲜味。野韭花每百克蛋白质含量比栽培韭菜花高0.5倍左右。铁和纤维素含量比栽培韭菜花高20多倍。蒙古地区一直缺盐,相比珍贵的盐,野韭花酱翻身成了蒙古地区厨房里的佳品和流通的畅销货。发明野韭花酱的先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如今内蒙草原上的野韭花酱居然能坐着飞机,空运到各地高级的涮羊肉馆子里,成为亮点被售卖。
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记载:“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唐朝大诗人杜甫在《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中写道:“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簪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诗中生动描述野韭的颜色和根茎形状,及野韭根茎的温补作用,诗人吃了野韭,“关膈”的不适迅速缓解,对隐疾的忧愁也消失了。《药用本草》记载野韭有温肾阳、强腰膝、除胃热、活血瘀、解药毒等功效。它的嫩叶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之外,还含有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在民间,它常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那些璀璨夺目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反而是那些看似平凡无奇,却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事物,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野韭虽然不起眼,但它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野韭和种植的韭菜有明显的区别。种植的韭菜根部是绿色的,野韭的根部则是紫色的。其次,根茎长短不同。种植的韭菜根部很短,并且较为粗壮,野韭根部纤细。种植的韭菜常是丛生的,一株下面能长出来一大片,野韭随遇而安,且喜欢成片结伴生长。
长白山的每一次行走中,我都会特意去寻找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野韭。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感到惊喜,仿佛是大自然给予我的一份礼物。我会小心翼翼地采摘一些,带回家烹饪,那独特的香味总能让我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感悟。野韭菜不仅是长白山区的一道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给予我们无数的启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像野韭一样坚韧不拔,自给自足,活出自己的色彩。(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陈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