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约有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4.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罹患心血管疾病。
所谓的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我们常见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等疾病都属于其中。因其发病之快,致死率之高,心血管疾病也有“隐形杀手”之称。
那么人为什么会患上心血管疾病呢?
从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分析报告来看,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和户外空气污染是导致中国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罪魁祸首。
▲ 2017年我国死亡人数及相关风险因素
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形势同样严峻。即使我国医疗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有许多的心血管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这是因为传统治疗方法通过慢性药物口服控制如一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药物;扩张血管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并不能修复已经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心脏功能,治标不治本。因此,急需新的有效方法来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传统方法干预 ——心脏疾病效果欠佳
▲健康心脏与左心发育不良综合症
心脏疾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可导致心悸、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待增强,外科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面大,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相比之下,介入治疗为微创手术,但也伴随着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方法都无法对已经坏死的心肌产生治疗作用。
心肌细胞作为永久细胞,一旦损伤后将永久缺失,损伤心肌由瘢痕取代,伴随出现心力衰退、恶性心律失常等影响心脏功能。
尽管溶栓等药物治疗、支架的植入和心脏移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前两种方法并不能有效治疗所有心脏疾病或改善预后,而心脏移植还会有排斥反应的风险。
有研究指出,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定向分化成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将其移植至缺血坏死的心肌区域,可通过肌电耦连和旁分泌作用,使心肌收缩增强、血管再生、心肌再生,从而改善心功能,因此干细胞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心血管疾病的“强心剂”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传统方法虽能缓解症状,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例如,降脂药能够调节血脂,但无法消除血管中的血栓。临床研究表明,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仍可能再次发生心肌梗死。长期服药会带来副作用,甚至损伤肝肾功能。
然而,随着对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干细胞在血管损伤后的重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将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提升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炎症抑制因子,有效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因炎症而导致的损伤。这些创新性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临床研究现状
全球目前正在进行多项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主要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根据clinicaltrials.gov网站数据显示,已有25项注册的临床试验专注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中大部分处于临床Ⅱ期阶段。经过对1148例患者(包括528例急性心肌梗死和639例缺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后发现,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总体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改善。
01
2015年,海军总医院公布了一项关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研究在治疗组中纳入了58位患者,并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肌活力显著提升,梗死区域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同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S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减小。
这一系列临床数据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际效果。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众多临床研究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结论,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02
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心脏病的效果。研究中,患有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分别接受同种异体UC-MSCs (1×10^6细胞/kg)或安慰剂治疗。重要的是,接受UC-MSCs治疗的患者没有出现与细胞注射相关的不良事件。
在随访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只有接受UC-MSCs治疗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改善。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从基线到12个月的变化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UC-MSC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接受UC-MSCs治疗的患者在左心室功能、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03
根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冠状动脉注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而对照组则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心功能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再次住院率和病死率等指标的观察和比较,发现以下结果:
首先,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LVEDD、LVEF、血清NT-proBNP水平和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的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增加,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LVEDD和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而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增加。
此外,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24.14%,而治疗组的病死率则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冠状动脉注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慢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并降低短期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慢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还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科普性知识,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具备任何临床治疗建议或方向,不做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