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总有一种让人探索的欲望。在其近2000万字的童话创作中,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罗克等形象早已从文字中轻盈一跃地走出来,变成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他们是多维的、立体的,代表着一种性格、一种选择甚至一种人生。
当看到这本精致的儿童绘本《你从哪里来》时,不禁感慨郑渊洁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去,年逾六旬的他依然一动不动地伫立在时间的河流里,微笑着、书写着,用其灵动的思想驱赶着那些或纤细或笨重的语词拼贴出最恰当的语意,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图展示在世人面前,从未增添一丝世故或者老气横秋,或许这颗永不老去的童心才是他拥有的最大财富。
一、破解家庭教育中的“身体禁忌”难题
《你从哪里来》以科普绘本的形式描述了人的生育与成长过程,以性启蒙为主要线索,向低幼儿童讲解了陌生的关于人体的奥秘。
在中国,“身体”似乎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对于“身体”的禁忌从出生直至死亡一直存在,对于身体器官的描述尤其是性器官的描述几乎不被许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体只可隐藏在重重衣物的包裹下,甚至身体的主人也不能随意对待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会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第二性征的日益明显与性意识的觉醒伴随着懵懂的青春如约而至,然而这些自然规律却变成顶级的秘密沉积在每个幼小的心灵中,不可与人交流,更不可让人窥见,否则便是莫大的耻辱。成长在黑暗中秘密地进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部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探索本身充满各种误解甚至恐惧。认知自己的身体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禁忌,孩子们如果向父母询问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反而会被斥责或厌恶。于是他们不敢对身体抱有好奇,不敢违逆父母或社会种种道德礼法的规限,就算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必须自我压抑。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身处21世纪的今天,那些盛行于旧时代的愚昧观念不再拥有戕害儿童的话语权,个体的差异得到更多尊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越来越走向科学化与合理化。《你从哪里来》作为当下产生的优秀绘本,充分体现着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倾向性,将科普、童话、形象、创意、色彩等熔为一炉,成为低幼绘本中的代表性作品。
《你从哪里来》带有强烈的科普色彩,将平时人们较少在公众场合提及的生理学知识与科普视角进行了很好地结合,将难以理解的概念予以形象化、生活化,体现了科普的亲民性与实用性。
二、给孩子们的最好呵护与最深切的善意
科普图书是出版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科普书籍相对常见,生理学上的科普著作则相对较少。
首先,这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关,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教育基本都停留在静待孩子自我长大的理念中,认为这种知识毋需普及,孩子知道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并有可能跌入早熟的深渊。多少人的初中生涯并未在老师的带领下仔细学习《生理卫生》,许多任课老师会有意避开书本中的性知识、性器官等内容,让学生随便看看或者干脆跳过去,不做任何解释与引导,考试时也不会涉及,学生在看那些难懂的解剖图时匆匆浏览,像做了坏事一样唯恐别人看到。而家长更是将生理知识视为洪水猛兽,怕孩子由此想多了,学坏了。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生理学方面的科普著作从策划出版到销售阅读都显得分外艰难,几乎成为一个轻易不敢问津的领域,无法像其他领域的科普书籍一样迎来畅销。从这一点而言《你从哪里来》的策划显得富于勇气,它并不回避那些敏感的词汇与知识,始终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平心静气地把它们描述出来,如同写到蓝天、大地、绿树、白云般既无惊奇也无做作的神秘,这种平淡自然恰恰将性知识的禁忌色彩一扫而光。
其次,生理学方面的科普著作需要对“度”把握得恰到好处。过犹不及,过度回避与过度渲染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你从哪里来》中虽然讲解了身体的性器官与相应的性知识,但却适宜地把握住度的分寸,使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未来的发育,充分懂得成长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不会纠结于过多不相干的性的隐秘,为孩子答疑解惑且绝不制造新的疑惑,在此方面绘本拿捏得较为妥当。
《你从哪里来》以科学的目光审视了两性区别,充分注意到男女从婴幼儿便开始的性别差异,从外形打扮、兴趣爱好这些最表象、最基本的不同点介入,然后切换至身体的不同发育,肯定了种种差别的合理性与规律性。在讲解身体性器官不同的作用时,不仅引导儿童认知自己的身体,同时也科学认识异性的身体,破除神秘感。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接受自我的身体,感受它的合理与美好。警示其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对身体有相应的保护意识,遭遇猥亵、性侵时应进行有针对地反抗,这一点对低幼儿童而言极为重要,它往往是家长所忽略却又能给儿童带来致命伤害的短板。
向儿童普及生理学知识与向他们宣传消防知识、地震知识等同等重要,甚至更应予以重视,这样早期的性启蒙书籍能帮助孩子们避免难以言喻的伤害,一本简单的小书或许就是这个社会给孩子们的最好呵护与最深切的善意。
三、为阅读平添一份意趣
为了适配儿童的阅读特点与理解能力,《你从哪里来》将高深的科学术语进行了童话化,用比喻、拟人等有趣的描写手法来说明复杂的生物学知识,使低幼儿童也能正确理解。比如,将子宫比喻成微型宫殿,处女膜比喻成宫殿大门上的锁,男性生殖器比喻成魔法钥匙和金箍棒,嘱咐孩子们要保护好这些重要的地方。这种说明方式更易为儿童所接受,极大程度地将儿童尚不能理解的社会予以净化,变换成亲切的聊天絮语风格,使严肃可怕的内容(如性侵)变得容易理解且降低了儿童的恐惧感,极为细心地顾及小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
《你从哪里来》采用了绘本这种出版形式,以图画为主要构成成分,有效避免了小而密集的文字带来的阅读疲劳与厌倦,使阅读变得轻松愉快。为突出绘本的童趣性,《你从哪里来》特意设定了各种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每页都勾勒出与文字相应的具体场景,栩栩如生。漂亮浪漫的女孩儿,爱玩好动的男孩儿,令人倍感亲切的玩具,美丽的繁花与树叶,欧式城堡,儿童乐园,鲸鱼、蚂蚁、幼儿园、盆景、生日蛋糕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书本中的知识,将生物学的枯燥无趣转变为多姿多彩的日常。这种温馨氛围的设定远比单调的填鸭式知识传播更为有趣,也更加有效。这些鲜明的形象本身已足够打动低幼读者,使其在阅读中平添许多意趣并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你从哪里来》的色彩构成,通篇没有大红大紫等刺目的颜色,多以淡粉、浅黄、湖蓝、豆绿等为主色调,柔和中带有明丽清新之感,让人眼目舒适,不易疲倦。
四、让孩子们怀有一颗无畏的心
《你从哪里来》以科普为基调,以童话语言加以温柔絮语式的讲述,表达生动形象,富于诗意,在柔和的色彩中体现出非同一般的趣味性,以完美的形式解答了那个曾经存在于无数人童年里的疑问:我从哪里来?将两性、生殖、人体器官这些对普通父母而言难以启齿的内容变得诗情画意,浪漫温馨。
它使年轻的父母不再被问得张口结舌,答非所问,毋需申斥天真的孩子,能使他们迅速了解人体的奥秘,将精子、卵子、生殖、繁衍这些难以解释的名词转化为充满童趣的语言,给孩子的童年带来和风细雨般的美好。读这样的科普作品,其愉悦程度觉不亚于读《丑小鸭》《小红帽》《夏洛的网》等经典的童话,它们同样以诗的方式为儿童揭开社会生活的另一面,使他们了解而不恐惧,警醒而不茫然,怀着一颗无畏的心一步步走向成人社会。
活在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已不必再顾虑传统禁忌,变得轻松自由,可以任意提问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他们开始思索“我从哪里来?”父母可以简单地翻开这本有趣的绘本,按照书中所言,举重若轻地解释这个复杂的问题。生命的宁静与美好,灿烂与温情,都从翻开这本可爱的小书开始。
作者简介
徐彦利: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学术委员。2021年获第四届世界华人科普奖短篇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