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趣闻 ·
面临病痛,难忍无助之际,人人都会想最好有个妙法来解救。
古人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一句止痛救困的口诀就流传了下来:“心痛欲死,速觅延胡。”其出处指向最古老的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一句口诀宣教了一味堪称止痛专药的延胡索。就是这句名言,也曾经让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面临疑难病例时用其来救急。
延胡索的名字几经修改。早在南北朝时期它已有的名称叫“玄胡”,到唐代叫成了“玄胡索”,这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记录。到了宋真宗时,它被改名为“延胡索”。元代王好古解释改名的原因说:“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然而,宋真宗前后用过四个名字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其中并无玄字,避讳何来?其实,据历史传说,宋真宗封自己曾梦到的先祖赵玄朗为“圣祖”,因此需要避讳。中药玄胡索因此而改名为延胡索。这还没有消停,后来它又得名“元胡索”,由此又常被简称“元胡”。有人将“元胡索”名字的起始指向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但根源恐怕仍是清代避讳的结果:《药品化义》虽由贾所学初撰于明末,实则是经清代李延昰补订的,刊于康熙十九年,因此宋后延胡索恢复名称为玄胡索后,从清初时“玄”又被改为“元”。当与“玄明粉”“玄参”改名同出一辙: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这才有了一众的元胡索、元明粉与元参。现今“延胡索”是《中国药典》上的药材正名,但专门括注了“元胡”的异名。
李时珍十分重视这一味活血行气止痛的良品佳药,并亲自验证。他称赞说:“玄胡索能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在《本草纲目》中他讲述了用它治病的亲历:
蕲州荆王府中有荆穆王妃胡氏,因吃荞麦面时发怒,患上了胃脘疼痛的病,痛不可忍,已经三天不通大便。王府中的御医给她用了吐法、下法、行气、化滞等多种药物来治,可是药入口就吐,没能奏效。如此情况下李时珍临诊,他在细心琢磨之时,《雷公炮炙论》中的那句“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一下子涌上心头。他于是开出便方,仅用延胡索末三钱,用温酒送服。王妃服用后不再呕吐,过了一会儿解出大便,胃脘疼痛也止住了。其后经药物调理,王妃很快得到康复。
李时珍经过临床也体会到延胡索用于全身止痛的良效。他记录了宋代方勺《泊宅篇》中的案例:
有一病人全身性疼痛,痛不可忍,都城多位名医也未治好,有说他中风的,有说他中湿的,还有说他是脚气的,开了药全都不见效。一位名叫周离亨的医生,断定他为气血凝滞,用上延胡索、当归、桂心,制成散剂,温酒送服。这位病人从小量频频进服,慢慢地止住了疼痛。
这正是发挥了延胡索良好的止痛作用。据此,翰林院中一位叫赵霆的病人,肢体拘挛,全身疼痛,经李时珍用上法治疗也是数服而愈。
延胡索的应用历史悠久,其名称并止痛的论述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唐代《本草拾遗》正式收载:“延胡索生于奚,从安东道来,根如半夏,色黄。”李时珍解释“奚”为“东北夷”,说明古代延胡索药材出产于东北。东北地区是唐宋时期的药材主产地,明代以后药材主产区为江苏茅山,至清代药材种植的主产地已扩展至浙江杭州,迄今延胡索是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现今的化癥回生片、养血清脑颗粒、元胡止痛片、元胡止痛胶囊、加味左金丸等中成药,组方中均含有延胡索,被《中国药典》所收载。
· 药材来源 ·
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 性味归经 ·
味辛、苦,性温。
归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活血,行气,止痛。
适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吞服,一次1.5~3克。
· 食疗推荐 ·
元胡益母煮蛋
原料:延胡索(元胡)10克,益母草30克,大枣15克,鸡蛋3~4枚。
做法:鸡蛋煮至半熟后,取出剥去壳,再放入元胡、益母草、大枣水中,继续煮15分钟即可。去药渣,吃鸡蛋喝汤。
此药膳具有活血理气、化瘀止痛功效,适宜于食疗调治经行量少、血瘀腹痛、舌质紫黯有瘀点的女性患者。
说明:对于血瘀引起的痛经患者,可于经前一两天开始服,连服1周。延胡索非药食两用中药,需要专业医生指导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