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医学部主任张旭教授带领团队,在意大利罗马参加欧洲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挑战大会期间,通过国产远程手术机器人完成并演示了首例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远距离远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这标志着中国在远程外科研究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而在北京的第三医学中心手术室内,接收远程信息指令的手术机器人精准灵活执行指令,为一名前列腺癌患者精准切除病灶。整台手术历时65分钟,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通过精细操作保证了根治效果。手术结束后,远程机器人3D高清图像及数据反馈显示:术中解剖层次清楚,肿瘤控制精准,功能结构保留完整。
此次手术前,第三医学中心团队进行了大量器官模拟训练和动物研究,并开展了从罗马到北京在延时环境下的全模拟手术演练,以确保手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手术全程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机器人系统,结合我国5G+互联网专线通信技术,发挥远程手术系统低延时和高稳健性优势,跨越了亚欧多个国家,实现了低延时、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跨洲际远程手术操作。
图片来源:天工AI生成
成熟的远程外科技术最大限度突破了空间对手术实施的束缚,是机器人手术、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理念交叉融合带来的系统性革新,更是中国外科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那么远程机器人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哪些显著优势?
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机器人手术能够实现更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减少手术误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和高分辨率摄像头,医生可以准确显示患者体内的细微结构,辅以机器人手臂的灵活和精确控制,使手术过程更加精细化。
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通常通过更小的切口完成手术,减少组织和神经的损伤,缩短离院时间和恢复时间。这意味着患者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减少术后痛苦:由于手术机器人的吻合操作非常精细,术后创面相较传统手术的创面更小,更容易愈合,能够让患者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
降低手术风险: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手术方案,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延长医生工作寿命:机器人手术可以减轻医生的体力负担,减少因疲劳等原因带来的手部震颤,缩短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效率。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通过远程操作,医疗机器人技术使得跨地域手术成为可能,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提升手术安全性:机器人手术能够滤除医生手部的颤抖,保持手术过程的稳定性,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手术风险。
提高手术效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协助医生更快速地完成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远程机器人手术在提高手术精度、减少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手术风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使得远程机器人手术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远程机器人手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虽然在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技术障碍:
网络延迟和不稳定性:远程手术高度依赖于网络通信,网络延迟和不稳定性会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在远程诊断和手术等应用场景中,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远程医疗与机器人手术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数据的保护和隐私保密,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机器人系统的设计缺陷:现有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手术需求,例如对于某些高难度手术,如脊柱畸形、骨盆髋臼骨折等,缺乏相应的机器人产品。
系统技术复杂,学习曲线长: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人机交互的磨合时间延长,可能造成医院对某一品牌的手术机器人产生依赖性。这意味着即使远程手术的愿景美好,但由于培训的时间成本和专业性人才的短缺,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机配合。
机器人体积庞大:现行的手术机器人体积较大,需要配备单独的手术室,这对医院的空间布局和资源分配提出了挑战。
触觉反馈的缺失:大多数医疗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缺乏触觉反馈,医生无法感知手术器械与组织的接触力,这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稳定性问题:远程手术系统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断、电力故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手术中断。
网络安全问题:医疗机器人远程手术系统面临着各种网络攻击的威胁,这些攻击可能会导致手术中断或医疗数据的泄露。
伦理挑战:远程手术系统涉及到远程医生对远端患者进行手术,这就涉及到伦理问题,如医生对远端患者的责任、手术结果的责任等。
针对上述技术障碍,研究者和工程师正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克服这些挑战,推动远程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5G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远程医疗的效率和精准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辅助医生进行远程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医疗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