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孩子还没到家,妈妈已经在班群看到孩子成绩,瞅着日益落后的排名,和越来越低的分数,做饭的心情愈发低落。不久,孩子进门闻见厨房的香气,条件反射地问“妈妈,今天晚饭做的什么?”“还好意思说吃,先告诉我这次怎么考得这么差?你看某某同学怎么成绩越来越好?”
紧接着,爸爸下班进门,满面春风地给孩子说“看我给你买的好吃的”。
妈妈不由分说拿走了包装精美的食品。“就知道惯着吃喝,不关心一点正事,你什么时候能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呢?现在已经差得没有高中读了。”
爸爸听到一顿数落,心情糟糕至极“你不是说学习归你管吗?你管不了冲我发脾气……”于是,夫妻开始进入互相攻击和质疑之中。
孩子看到父母因为自己成绩而起的冲突,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于是讨好型人格开始发芽,不论在家庭关系中,还是同伴关系里,只要有人际关系危机,孩子第一反应“是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爱,我太差了”。孩子的自我攻击日益加重,逐步变得不爱交往,封闭自己,面对负面压力事件,开始焦虑、恐惧。
父母冲突是夫妻之间因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争执或身体攻击行为。大量研究证明,父母冲突越多的孩子适应问题越多。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关注父母冲突致青少年或儿童产生适应问题的内部机制,相继构建了两个经典理论: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
认知—情境理论
认知—情境理论认为,孩子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估决定父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程度。这一评估过程受父母冲突特点(频率、强度、冲突后处理)以及情境因素(情绪氛围等),分为初级加工和二级加工两个阶段。初级加工阶段孩子会评估父母冲突对他们的威胁,以及冲突是否与他们相关;二级加工阶段评价冲突的起因和自身的应对效能。
儿童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程度的认知、对父母冲突的归因是影响他们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儿童的认知评估越消极,认为父母冲突对他们的威胁越强,越容易将父母冲突的原因归结于自身。
情绪安全感理论
情绪安全感理论认为,父母冲突导致儿童感到父母关系不稳定,并感到父母冲突对自身和家人幸福造成威胁,从而加剧他们适应不良的风险。在父母冲突情境中,儿童的情绪不安感体现在三方面:
1. 情绪反应性提高,儿童的恐惧、警惕和痛苦等消极情绪的唤醒水平、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升,情绪更易失调。
2. 过度调节父母冲突暴露在自身面前的程度,出现行为失调,如逃避现实、大声哭叫、破坏物品、踢打他人。
3.就父母冲突对自身和家庭幸福的意义形成消极的内部表征(总是对冲突后父母未来关系状况、对自身影响有消极预期)。
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具有互补性
威胁知觉会影响情绪不安感。儿童认知到的父母冲突威胁性越强,其消极情绪的唤醒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悲伤、恐惧、焦虑和痛苦等消极情绪。儿童感知的威胁还可能导致他们有意回避父母冲突,或出现失调行为(如喊叫)来降低情绪不安感。儿童对父母冲突的威胁体验越强,对父母关系的未来发展期望就越消极,越可能意识到父母冲突对家庭关系和自身幸福的危害。
自责影响情绪不安感。如果儿童将父母冲突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内疚、羞愧和不安等消极情绪。自责感越强,儿童帮助父母解决冲突的动机就会越强,他们可能更多地卷入父母冲突中,导致父母的消极情绪更多外溢到他们身上,加剧他们的情绪不安全感。
应对效能强的儿童知晓该如何应对父母冲突,能够帮助父母缓解冲突,或能合理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其情绪不安全感不会显著提高。应对效能差的儿童担心父母冲突对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造成伤害,会产生较高的情绪不安全感。
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估和情绪****不安感会导致其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
研究者发现,认知评估要素中的威胁知觉和自责会导致儿童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经常卷入父母冲突从而产生威胁知觉的儿童会不断担心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和自己的幸福未来,一些儿童会将父母冲突归因于自我而产生自责,引起自身内疚和羞愧等消极情绪,导致其焦虑水平升高。当儿童知觉到父母冲突具威胁性,或感到自身对此次冲突负有责任,却无从制止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无助感,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
此外,父母冲突带给青少年的恐惧、警惕、悲伤等消极情绪也会使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内化问题的风险升高。父母冲突令青少年对冲突后果形成消极预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其他社会情境的应对和解释,比如同伴冲突。青少年在应对父母冲突情境时维持情绪安全感的身心消耗也会影响其他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文章开头的故事为例:家长不断地在将孩子和他人比较,那么孩子就会用分数来加强自己的内在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自尊。久而久之,孩子习惯性地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比较有时会导致孩子在做计划时由于过于考虑他人的看法,一旦面对压力事件,孩子制定计划和目标的时候,就会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从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孩子能够达到90分的能力,他可能只制定75分的目标,这样避免90分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和压力。
总而言之,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作为家长要清晰认识到父母冲突对孩子的负面作用;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或儿童也要学会合理应对父母冲突。对此,研究者们给出了一些建议:
1. 父母应该注意减少或避免冲突,尤其是在孩子可能知觉到的情况下。当父母冲突被孩子知觉到后,应及时将冲突合理解决,让孩子学习合理的冲突解决策略,加强孩子应对效能。
2. 孩子经历父母冲突后,父母应及时引导孩子对冲突合理归因,以免孩子归因于自身导致威胁感、自责感的产生。
3. 孩子经历父母冲突后,父母应及时抚慰孩子情绪,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这对降低孩子情绪不安感,避免孩子情绪失调而言是必要的。
4.要指导孩子以合理方式应对父母冲突,学会适当回避父母冲突。
参考文献:
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陈武. (2014). 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 —— 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 心理学报, 46(1), 90-100.